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蒋琬随即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总览蜀国政务。随后蒋琬又领益州刺史,并升为大将军,由此掌控了蜀国的军政大权。
值得一提的是,蒋琬接掌蜀国,乃是诸葛亮的遗愿。诸葛亮生前曾向后主刘禅推荐蒋琬,称如果自己遭遇不测,诸事可以交付蒋琬。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有人问,姜维去哪儿了?就是那个被誉为凉州上士,天水麒麟儿的姜伯约。他文武双全,智计无双,更是被诸葛亮视为衣钵传承之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样的天纵之才,诸葛亮为何不让他当接班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姜维不够资格。别看《三国演义》里面把姜维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谋承诸葛亮,武追赵子龙,胆大如鹅卵,忠命于汉志。简直就是谋臣中的顶流,武将中的楷模,难怪乎诸葛亮把他当作宝。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姜维并没有那么牛。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的一个参军小将,人微言轻,平平无奇。天水郡地处陇右,属于魏国的边缘区域,而姜维身后也没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所以他的发展前景有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出人头地。
但是,偏偏意外来了。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伐陇右。当时姜维正跟着太守马遵外出巡视各县。这马遵是个怂包,听闻蜀军来犯,且方向正是自家郡治冀县,连家都不敢回了,直接扔下姜维等一众随从,连夜跑去上邽投奔雍州刺史郭淮了。
没办法,当时诸葛亮来势汹汹,陇右各县人心惶惶,甚至于还有许多响应者,皆传闻要响应诸葛亮北伐。马遵担心姜维这些本地人里面和蜀军有所勾结,所以就把他们甩开了。
而姜维还被蒙在鼓里,丝毫不知自己已经被当成了细作。他发现上司逃走后,便赶紧往东追赶,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没有赶上。后来好不容易到了上邽城下,却被拒之门外,姜维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是被抛弃了。
姜维被抛弃之后,本想回到冀县再做打算,但当时冀县守城的将官根本就不放他进去。没办法啊,太守都跑了,陇右失陷的传闻满天飞,谁知道姜维是哪边的人?
最终姜维走投无路,不得已向诸葛亮投降。虽说是迫于无奈,但是对于姜维而言,这一次跳槽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当时的蜀国人才短缺,诸葛亮见猎心喜,对于姜维这个降将可以说是重用有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回到蜀国之后,姜维便被拜为奉义将军,并封为当阳亭侯。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之前姜维仅仅只是小小的天水参将,如今却是封侯拜将,那地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当然了,为了招揽人才,顺便挖一下魏国的墙角,蜀汉对主动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所以姜维封将军和亭侯有着一部分身份原因。但同样是这个原因,降将一般都难获信任。他们的官职爵位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权力却并不大,往往都是虚职。
不过姜维算是一个例外,诸葛亮对他一直都很信任,并抱有很大期望。所以当时姜维除了被刘禅封侯拜将以外,还被诸葛亮征召入了相府。在诸葛亮的时代,能进丞相府做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如果还兼领朝中军政职务,那基本就是日后蜀国的骨干。
看看刘禅时代的那些军政大佬们,绝大部分都是从丞相府里面走出来的。而且即便是身居高位,既然兼领相府职务。比如绥军将军杨仪,当过丞相府的长史;魏延则是一边遥领凉州刺史,一边担任丞相司马。
要知道,当时的姜维只有二十七岁,又是一个新来的降将,如此身份和年纪便能直接辟入相府,前途不可谓不光明。果不其然,在入蜀三年后,也就是姜维三十岁那年,他就已经坐上了征南将军的位置。这可是四征将军之一,妥妥的高阶军职,再往上可就是魏延这种镇守一方的大将了。当初赵云追随刘备十数年,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立下了诸多功劳。而刘备称帝之后,他也仅仅只是一个征南将军。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之前在魏国也只是一个小小参军,完全是属于那种没资历,没功劳、没名望的三无人员。但是他却只用三年时间,便做到了如此位置。很明显,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是属于重点培养对象,妥妥的未来之星。
不过,这些成绩还不足以让他坐上诸葛亮接班人这个位置。诸葛亮去世时的蜀汉虽说是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但毕竟是个三分天下的大企业,怎么也轮不到一个将来当家。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虽然是有意培养姜维,但却并不是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在诸葛亮手下,姜维一直靠武将的身份,没有机会接触处理政务。更没能走出丞相府,去地方历练。所以从诸葛亮对于姜维的职务安排来看,姜维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只限于军事层面。他是准备把姜维培养成一名出色的武将,以期日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简单点讲,姜维在诸葛亮眼中,就是年轻版的魏延。
想要当诸葛亮的接班人,仅仅是军事能力出色显然是不够的,其还需要超强的内政治理能力。毕竟蜀国就那么点儿家底,如果没点儿经营能力,不要说北伐了,自己吃饱饭都成问题。所以对政务的熟悉程度,乃是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最基本一条先决条件。
换句话讲,想要当诸葛亮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出色的内政能力,蒋琬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
蒋琬曾担任过丞相府的参军和长史,长期给诸葛亮打下手,负责诸多的内政事宜。尤其是诸葛亮外征伐时,蒋琬一方面要负责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处理内政;另一方面还得征兵筹粮,支援前线。起初张裔还在的时候,蒋琬还有个帮手。后来张裔去世,蒋琬接替了长史的职务,那完全就是一肩挑。这基本就是当年诸葛亮在刘备手底下干的活,诸葛亮选择蒋琬来做,意味深长啊。
最关键的是,蒋琬一直干得都还不错,史载:“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所以诸葛亮夸蒋琬,是能和他一起辅佐后主的人。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当然,蒋琬的优势并不仅仅是能力。除了业务娴熟之外,他还是诸葛亮的嫡系。公元 223 年,诸葛亮开府治事,蒋琬是第一批进入丞相府的属官。他在丞相府待了十余年,从东曹掾做起,一直做到了丞相长史,成为了丞相府的二把手。这份资历,是姜维怎么也赶不上的。
当然了,如果论起资历来,当时杨仪还在蒋琬之上。但是前面我说过,人家蒋琬长期留在了成都,长期处理蜀国政务,不仅业务能力更胜一筹,同时也更为后主刘禅所熟悉。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诸葛亮不管如何安排。他死后具体选谁接班还得刘禅说了算。而蒋琬长期留在成都做事,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内政事宜,与刘禅接触颇多。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刘禅的认可,才是蒋琬能够接班诸葛亮的关键。
事实上,不仅仅是蒋琬,在他后面的费祎和董允,皆是如此。这两人虽然都是被诸葛亮培养重用,但同时他们和刘禅的关系也不一般。早在刘禅登基前,这两人就已经是刘禅亲随,一为洗马、一为庶子,后来刘禅登基,他们都做了簧门侍郎。
后来费祎进了丞相府,一路升迁,做到了丞相司马,成为诸葛亮在军中最重要的军事幕僚。但他同时也是中护军,为刘禅重臣;而董允更不得了,不仅担任了侍中这样近臣要职,还兼领虎贲中郎将,执掌宫廷宿卫,乃是刘禅的心腹重臣。
他们的这些资历,可是姜维所远远比不了的。姜维作为一个年轻的降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还是差了些。即便姜维是一个赤诚忠勇之人,但毕竟是个降将,而且资历尚欠,刘禅也没法用他啊。
总的来说,蒋琬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同时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娴熟,深得后主刘禅器重。诸葛亮选他当接班人,那也是顺理成章。至于姜维,资历尚欠,并不在接班人培养之列。
但是对于姜维而言,就算当不了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也可以接受啊。姜维要是不投蜀,一直待在魏国当官,可能终其一生也走不出天水,一辈子岌岌无名,壮志难酬。而来到蜀国之够,仅仅数年时间,便成为了蜀国的高级将领,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即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也依然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大将军的位置,成为蜀国的军事一把手。他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匡扶汉室,最终以身殉国,名留青史。
西晋史学家郭颁曾评价姜维: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有此评价,姜维此生也算是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