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嶷:才华媲美赵云,却15年不得重用,战死后姜维感慨说我不如他

张嶷:才华媲美赵云,却15年不得重用,战死后姜维感慨说我不如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小聊宠物 访问量:1967 更新时间:2023/12/26 4:59:17

作为知名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三国。

在罗贯中的笔下,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中的三国人物,似乎被再度赋予了生命一样,跨越数千年的漫长时空出现在了现代人的面前。

不过,历史演义终究还是艺术的范畴,作为文艺作品它也有着其局限性,其中最明显打的一个特点就是,只对有名的人物有浓墨重彩的描写。

对其他的值得被铭记的角色人物,则描写的相对少一点就,比如在蜀国中的这么一位战将,他本身是有才华的,能力甚至能和赵云平起平坐。

然而,在正史中却整整15年都没有得到重用,一直被冷待安置在后方南中地区。直到北伐战死后,姜维才发出了一声“吾不如其”的感慨。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被“冷待”的大才

三国时期,蜀汉疆域将南中地区也算在内,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地其实蜀汉政权的控制力有限,当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不毛之地”。

刘备夷陵兵败、病逝白帝城之后,南中首领孟获便带领着少数民族发动了叛乱,刚刚执掌大权的诸葛亮被迫南征,并在南征途中多次击败孟获。

孟获最终心服口服,立下誓言表示自己不再反叛蜀汉,而这便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

诸葛亮收复了南中最大的霸主孟获,但是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孟获臣服于蜀汉使得蜀汉的南方相对稳定,但对于还不够好。

南中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依旧不容乐观,神奇的是自诸葛亮平定南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方不仅没有再度反叛,反而成了蜀汉政权最重要的粮饷和兵源供应基地。

许多人将这一功劳归咎于诸葛亮,其实蜀汉能够牢牢占据并控制南中,离不开一个低调之人的帮助,这个人名叫张嶷

如果只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张嶷并不是非常了解,毕竟他在书中没有太多的描述,三国演义对其雕琢也并不算多。

尽管如此也埋没不了他的功勋,正史中张嶷称得上是忠肝义胆、足智多谋的大才。

张嶷出身于巴西南充国县,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份侠肝义胆、豁达豪壮之心。少年时期,张嶷便被当时的县令看中,年仅弱冠就被授予了功曹的官职,开始步入官场。

后来,随着刘备的到来益州不再安稳,当地的匪徒畏惧刘备的兵锋决定铤而走险,准备攻打县城抢劫县长一家人,作为他们逃亡前最后的疯狂。

让盗贼没想到的是,张嶷丝毫不像那个被吓得落荒而逃的县令,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不仅没有害怕,反倒不惧生死冲入战阵中击溃盗贼、拯救了百姓。

靠着自己的一身胆气硬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张嶷的名声在蜀地传播了开来。

攻下川蜀之地的刘备听闻了他的名声,特意将其征召任命其为州从事,这也成为了张嶷波澜壮阔一生的开幕式。

成为了州官的张嶷在岗位兢兢业业,对待上级交代的任务丝毫不打折扣,将之贯彻到底。

建兴五年,张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为准备北伐的蜀军筹措军需物资。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当地山贼头目张慕一直在暗中与蜀军作对抢夺物资,并且以张慕为首的山贼有恃无恐。

思及此,张嶷决定借张慕的人头来震慑其他的山贼,然而张慕老奸巨猾不肯下山,张嶷如果不斩草除根也难达到永绝后患的目的,最终他想到了一条对付贼寇的妙计。

张嶷的智谋与贡献

有一天张嶷突然放出风去,说太守要自己代表他向张慕等一干人等道歉,表示自己有眼无珠看走了眼,诸葛丞相得知张慕等人的大名后表示要招揽其进入蜀汉官场。

张慕虽然是个狡猾多疑人,但在张嶷那谦逊而真诚的语气下,最终还是放下了防备带着自己亲信的几十人下了山,就在张慕走进城池后,全副武装的张嶷带领军士把他给按倒在地!

原来,这一切都是张嶷与太守所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为了让张慕上钩。

抓到张慕后张嶷也不跟他废话,三下五除二就斩下了他和亲信的人头,张慕被斩杀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汉中,其余侥幸逃过一劫的山贼再也不敢与诸葛亮和汉军作对了。

就这样,令诸葛亮极其头痛的运粮问题就被张嶷以雷霆手段解决掉了,之后他的名字便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

早就听闻张嶷侠肝义胆,诸葛亮对这位人才也很是垂青,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见他一面,张嶷立下如此大功,诸葛亮必然是要相见一番的。

见到张嶷诸葛亮大为震惊,在他看来面前的这个人足以称为大才,身材高大、气质不凡,未来必然会成为蜀汉政权的栋梁之才。

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张嶷在当时南中守将马忠的部下做一员副将。事实也的确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在马忠麾下张嶷平定羌人叛乱立下大功,再后来更是接替马忠继续治理南中。

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将南中地区变成了蜀汉最坚实的后方。只不过对于张嶷来说,这样的政绩却有着相对高昂的代价,素来希望为国建功的他整整在南中呆了15年。

在这15年里张嶷一直都不受重用,但是张嶷却没有任何怨言,踏踏实实的经营着南中越雋,还利用南中的少数民族子弟打造出了蜀汉最尖锐的兵团无当飞军。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受“重用”并非字面意思,而是不符合“武将死战”的古人思想,诸葛亮北伐期间张嶷没获得机会进入祁山战场。

马革裹尸,为国尽忠

张嶷在南中整整被冷待了15年,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最后很有可能会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就在张嶷都觉得自己要虚度时收到了一张调令。

蜀汉决定征调他返回成都,听到这个消息南中的百姓非常伤感,但最后还是为他默默的送行。

更甚至来自旄牛邑的一干人直接追随着张嶷来到了蜀郡,张嶷急忙劝阻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故土,但却并没有成功。

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将这群人收留在了自己的部队里,带着他们一起回到了成都,刘禅听到此事大为感慨。

张嶷回到成都之后没有多久便被晋升为了荡寇将军,那些一路追随他前来的南中子民也得到了封赏,被就近安置在了张嶷的军中。

张嶷很快就被姜维看中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事实也证明了张嶷的军事才能,姜维九伐中原张嶷基本上都是作为副将一同出征,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才能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可惜的是,常年的征战生涯使得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战争中染上了风湿病,而且风湿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日常行动,关节甚至都已变形无法维持正常的行走。

看着日日缠绵病榻张嶷无比痛心,对他来说宁愿希望自己像个战士一样光荣的战死沙场,而不是就这样窝囊的死去。

公元254年姜维再一次准备北伐,此时的张嶷已经年老体弱,再加上风湿病的影响可谓是行将就木。姜维也清楚张嶷的状况便决定将他留在后方,让其能够安心休养。

张嶷却拖着残缺的身体找到了姜维,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让自己再上一次战场。

看着面前的张嶷,姜维心中不免的动摇了起来,事关重大他也无权决定,便向后主上了一份奏折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说明。

后主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感慨张嶷忠义时不免心生悲戚流下泪来,思虑良久刘禅还是同意了张嶷的要求,由他追随姜维一起上战场去了。

北伐前线姜维战况不利,被邓艾打得节节败退,此时魏将徐质乘胜追击向蜀军杀来,危急关头张嶷主动请缨为大军断后。

姜维怎么会不知道张嶷在想什么,但此时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了张嶷的请求,让其带着五千无当飞军为大军断后。

很快掩杀而来的徐质与张嶷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拖着病体的斩杀了一个又一个的魏军。

但五千人马毕竟太少,时间一长蜀军陷入了寡不敌众的局面,最终张嶷本人战死实现了“马革裹尸还”的夙愿。

张嶷阵亡之后姜维深感痛心,回想当年他为蜀汉所立下的功劳,不由得摇头长叹:我不如张嶷!

南中百姓听闻这个噩耗之后更是悲从中来,一时间南中被一阵浓浓的悲伤情绪包围着,百姓们无不流泪悲叹。后来,为了感念张嶷为南中百姓做出的贡献,当地更是为其立起了祠堂、四时享祭。

可叹,一代俊才却整整在这南中蛮荒之地被“冷待”了15年,若是诸葛亮能够将其早早调到北伐战场,或许会是另一种局面。

标签: 张嶷姜维蜀汉赵云三国赵子龙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何处?是如今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姜维,曹魏,蜀汉,诸葛亮,蒋琬,费祎,司马懿,三国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

  • 洮西之战是姜维的军事巅峰,令曹魏折损万人,但不是战略上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姜维,蜀汉,曹魏,邓艾,雍州,洮西之战,史说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作为最弱势的一方,在军事上的实力也是最弱的,尤其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最执着于北伐的就是姜维了,可是姜维多年北伐无果,不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是有一次大胜的,也就是洮西之战,历史记载此战魏军损失万人,姜维获得大胜,这也是他在蜀汉的军事巅峰,但就结果而言,此战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并

  • 魏军将士为何如此恨姜维,将他杀死后不解恨,还要剖腹取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姜维,魏军,钟会,蜀汉,邓艾,诸葛亮,刘禅,三国

    引言在三国时期,姜维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悲情人物,他早年是魏国天水郡的一名将领,在诸葛亮北伐后,不得已而投降蜀军。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对他也是各种提拔重用,姜维也不辜负诸葛亮的厚望,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为蜀汉建立了不少功勋。在诸葛亮,蒋琬等人相继去世后,姜维成了蜀汉的大将军,执掌兵马对曹魏开启了北伐之路。诸

  • 姜维用生命谱写的复仇曲

    历史解密编辑:怎么敷衍怎么演标签:姜维,邓艾,蜀汉,钟会,魏国,诸葛亮,刘禅,复仇曲,三国

    姜维,自伯约,蜀汉后期的军事统帅,在蜀汉最后的时间里,姜维先后九次与曹魏作战,虽然其军事才能非凡,但是也无力改变蜀国灭亡的局面。对于他九次与曹魏作战,比起他的师父诸葛亮六出祁山来说,数量上是超过了诸葛亮,有观点也认为当时的蜀国只能以进攻对抗魏国,如果姜维不主动出击进攻魏国,那么魏国也会进攻蜀国,与其

  • 姜维九伐中原无功,恢复蜀汉失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姜维,蜀汉,钟会,诸葛亮,刘禅,邓艾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本是魏国人,自从投降蜀汉之后,受到诸葛亮赏识,跟随诸葛亮北伐,屡建战功。诸葛亮死后,姜维又继承诸葛亮遗志,坚持北伐,一生九伐中原,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面对钟会十万大军,姜维将其紧紧地绊在剑阁,没想到,邓艾偷渡阴平小路,穿越七百里无人区

  • 多次败北的诸葛亮被歌功颂德,而战无不胜的姜维嗤之以鼻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诸葛亮,姜维,魏国,刘备,费祎,邓艾

    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能注意到诸葛亮在北伐中其实打败的次数是很多的,而姜维在北伐中战胜的次数就比较多了。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加赞赏崇拜诸葛亮而对姜维嗤之以鼻呢?历史上的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而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从结果来看诸葛亮输的多赢的少;而姜维赢的多输的少。然而与结果不同的是,人们对诸葛亮的北伐

  • 《三国演义》中魏延死后,蜀汉以姜维为首的九员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魏延,姜维,蜀汉,廖化,邓艾,夏侯霸,古装剧,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在《三国演义》前期,群雄逐鹿天下,猛将辈出。随着关羽、张飞、黄忠等人退出舞台,将星光辉已经黯淡,赵云的死则终结了五虎的传奇,而魏延授首标志着老一代猛将彻底远去。魏延死后,三国已是彻底进入了后三国时代。在后三国时代并非没有猛将,但已经远远比不上前期猛将的质量和数量了,就算是强大的曹魏也是一样,无非就是

  • 为什么邓艾能进武庙72将,而姜维却没有进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姜维,邓艾,蜀汉,钟会,诸葛亮,东吴,魏延,三国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朝时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并设立武成王庙,历代简称为武庙,以张良为的配祀。宋朝时期,追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这就是著名的“武庙72将”。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将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国时期

  •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质、郭淮,为何会被姜维在铁笼山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郭淮,姜维,徐质,夏侯霸,司马昭,廖化

    姜维杀死郭淮是绝地反击,而不是轻易杀死的。杀死徐质倒是一击得手了,没有费大的功夫。姜维杀死郭淮是败中求胜。当时是姜维中计,被郭淮打得大败。姜维仓惶逃跑,郭淮穷追不舍,姜维反杀郭淮的。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大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出阳平关伐魏。姜维采用夏侯

  • 姜维死后80年,他给刘禅的密信才被人发现,后人:孔明可以瞑目了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刘禅,诸葛亮,姜维,蜀汉,钟会

    公元234年10月8日,整个蜀汉都被一股阴郁而悲伤的气氛所笼罩,而在悲伤下隐藏更深的便是前途渺茫的惶恐与慌张。这一日,蜀汉的顶梁柱、丞相、武侯诸葛亮,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这位将先帝的嘱托贯彻到底,为了蜀汉,为了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可是看着平庸无能的皇帝,人才凋零过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