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关羽,曹操为何只是哀叹,而不是大怒?
曹操手下有一名大将我们是很熟悉的,他的出场不算少,而且跟随了曹操很久,是一名非常有资历很老的将军了。在三国的时候,有很多的武将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是因为被情形逼迫,所以经常出现投降的事。就连声名赫赫的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武将便是曹操一名非常信任的部下,而他投靠的人正是曾经投靠过曹操的关羽。也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中的一个,是曹操非常信任,也是曹操非常看重的人。但是在后来的襄樊之战中,于禁打了败仗,他输给了关羽,他在被关羽打败了以后就立马向关羽投降了,曹操后来听到说于禁投降了关羽的时候,曹操就很心痛,并且特别想不通地哀叹说为什么于禁一直跟着我出生入死,经历了风风雨雨,并肩作战了那么久,在被关羽打败了之后为什么会投降呢?为什么最关键的时刻还不如庞徳靠谱呢?
于禁作为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将,他死的是非常窝囊的。历史中的记载他是因为病死的,但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其实包含着很多的因素,因为于禁是死于感到羞愧。魏国的大臣们对他也是指指点点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死于了曹丕的侮辱。但是这位投靠关羽的将军,他后面的生活是非常难过的,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在关羽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指责他。而在于禁投靠关羽的时候,就被人指指点点。
这是因为在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名声并不是说很大,所以哪怕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是他投靠曹操并不会给谁带来太大的影响。也不足以给谁成威胁,所以哪怕是关羽投靠了曹操,实际上也并不会说,有很多人在意。但是于禁就不同了,他一直跟随着曹操陪着他出生入死,打过很多的仗。在这之前,他的名声要比关羽大得多。所以他投靠了刘备以后,就引起了很大轰动了。毕竟那个时候他已经连涨了,在三国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名声也比较大。
问题来了:既然两人感情深厚,那曹操看到于禁投降保住了性命,应该欣慰才是啊。
可惜曹操的身份不是寻常老百姓,人家是要带队伍的老大。如果于禁的行为得到了认同,那其他投靠曹操晚一些的武将是不是更有理由临阵见风使舵了?
所以那时,越是曹操的铁杆亲信,越是应该血战到死。更何况,对面领军的还是关羽。
面对关羽,于禁更不应该投降
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关羽都投降了曹操(发生于公元200年)。曹操由于欣赏其为人,确实给予了他较优厚的待遇。
但是过五关斩六将是不存在的,在官渡之战中,关羽为曹军杀掉颜良后投奔了身在袁军中的义兄刘备。当身边人准备追击时,曹操发话制止:“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然而此时,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不知曹操内心是否有些后悔?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面对“各为其主”的关羽,曹操一定希望自己的部将也有对手这份忠诚。织席贩履的刘备能有这么忠心的部下,我堂堂统一北方的曹丞相,那就更应该享受这份待遇。
毕竟越是大领导,越是需要面子的。
所以于禁被曹丕羞辱而死,绝非令人意外
然而于禁让曹操失望了,好在有庞德替自己挽回了些许颜面。
两年后,在蜀、吴夷陵之战时,于禁终于得以返回北方。但此时曹操早已离世,面对已称帝的曹丕,心力交瘁、须发斑白的于禁痛哭流涕。
面对这一自家老臣的跪拜,曹丕好言相劝,甚至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投降归国后官复原职的典故对其进行安慰。其后,曹丕给于禁封了安远将军的官职,并让他北上邺都祭拜曹操的陵墓高陵。
一切看起来这么的温馨,然而曹丕实际上并没安什么好心。
于禁进入高陵后,看到了曹丕让人挂在墙上的画像,这些画面,栩栩如生重现了水淹七军的场景:关羽得意洋洋、乘船破敌,庞德怒发冲冠、英勇就义,于禁低头俯首、磕头求饶。
于禁当场差点一口老血喷出,又羞又恨的他,回去就卧病在床,没多久就在悲凉的处境中死去。
最是无情帝王家。以我们当今的眼光看来,战败投降是人之常情,不应过于苛责;况且水淹七军只是中原王朝内部的争斗,并没涉及到国仇家恨。但于禁作为曹氏的老部下,他的选择,不仅不符合当时曹军的现实压力需要,更被曹操、曹丕父子视为对自家颜面的羞辱。他在临终之际,不知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投降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