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不要吝啬给个鼓励~~
1861年11月8日,寒风凛冽,京城内外一片萧索,唯独菜市口挤满了人,两旁的酒楼茶馆也人头攒动,甚至有人“驾车载酒,弛赴西市观之”,在众人火辣辣的目光中,一位穿着丧服的囚犯被带过来,民众怒不可遏,小孩子也往这人脸上砸土块、鸡蛋、烂菜叶,这人很快就面目模糊。
行刑前,这人破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他还一直不下跪,官兵用铁柄大力敲击双膝,直至双胫碎折,方才跪下,刽子手手起刀落,朝中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说他骄横跋扈,死有余辜,曾国藩却扼腕叹息: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他就是肃顺,生前争议不断,死后评价也两极分化,他是深受咸丰帝信任的重臣,一度权势熏天,他是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却在运送先帝灵柩途中被杀,以他的身份地位,犯下哪些重罪,以至于要斩首示众,他又有哪些冤屈,不骂完不痛快?
01
肃顺是清初八个“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不过继承王爵的是他哥哥端华,他虽做不了亲王,但身为闲散宗室,起点已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高。1832年,17岁的肃顺获得一品顶戴的赏赐,1836年,21岁经考封授三等辅国将军爵,1839年充前引大臣,1844年任乾清门侍卫,1848年署理銮仪卫銮仪使,授内务府奉宸苑卿,到咸丰帝即位,肃顺已做到礼部侍郎的高位。
肃顺年少时,常在京城街头闲逛,“盘辫,反披羊皮褂,牵狗走街头”,“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对下层社会也有深刻了解,他出手大方为人豪放不羁,不存满汉观念,喜欢结交汉人,他聪明过人记忆力强悍,见人一面,一辈子都记得相貌,看篇文章,多年后都记得内容。
咸丰帝即位时社会动荡,民心涣散,吏治腐坏,军备废弛,政治统治和潜伏的社会危机迫在眉睫,而列强来袭造成庞大的军费支出,让咸丰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
官员俸禄过低,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侵吞钱粮和税赋,捐纳冗滥导致官场人才衰败,鸦片战争时,吏治已经败坏到“文官爱钱又惜死,武官惜死又爱钱”。吏治腐败不仅影响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更影响军事和财政,清朝主要军事力量是八旗和绿营,康熙时八旗兵已经腐坏,乾隆时绿营兵也腐坏,镇压白莲教动乱,反抗英国侵略时,清军屡屡失利,虚报冒领、老弱滥充,武将贪财虐兵,兵丁毫无军纪,战场上临阵溃逃,掠夺起平民比贼盗还狠毒。
财政吃紧不仅因为兵饷和军需,还有河道治理,清政府投入巨大,但河患仍然频繁发生,除了错误的治河原则,缺乏有效的治河方针外,最关键的是各级官员视治河为发财之道,偷工减料、浮冒开销,以各种方式侵吞工程款,拨款用于治河的仅有十分之二三。
战乱导致田产赋税锐减,打仗费用却有增无减,还有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日渐枯竭,物价上涨银钱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咸丰帝登基11天就下诏求言,了解完一般官员意见后,命令各省督抚保举“才德兼俱,诚心任事”的人才,随后在内阁明诏求贤,连下三道谕旨,一改道光时期的颓唐局面。
穆彰阿担任军机大臣20多年,他在政坛屹立不倒有秘诀,一是建言少,揣摩上意迎合,二是多次担任考官,利用会试殿试和师生之谊培养亲信,时人称之为“穆党”,咸丰帝罢免穆彰阿,任赛尚阿为协办大学士,可此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被革职,而军机处资质最深的祈俊藻,遇事求平稳,和平时期可应付常规政事,特殊时期毫无胆识。
1853年,太平军攻入天津,咸丰帝下定决心改组军机处,他违背祖制命恭亲王进入,奕䜣聪明多谋,很快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咸丰帝和恭亲王年纪相仿,自幼同在上书房读书,咸丰帝由奕䜣生母抚养长大,即位后封奕䜣为恭亲王,担当职务多达14项。
这让奕誴很不满,奕誴比咸丰帝晚出生6天,即便咸丰赏赐黄马褂,日常庶务优先,奕誴仍因封爵和职务而妒忌不满,于是扯惠亲王和奕䜣改革货币政策的后腿,为平息纷争,咸丰帝把奕誴降爵革职,罢免奕䜣所有职务。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咸丰帝和恭亲王的关系微妙,两人都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两人的师傅勾心斗角,储位之争留下的疙瘩,给奕䜣生母请封闹出的误会,当奕䜣表现出色的才干,权势越来越大时,咸丰帝很是忌惮,1855年7月,咸丰帝严责奕䜣一切礼节多有疏略,距离恭亲王入主军机不足两年。
接替奕䜣的是文庆,文庆出身官宦之家,资历深经验丰富,不仅为八旗王公所敬信,还深为咸丰皇帝所倚信,他不务虚名注重实际,破除满汉藩篱,不拘资格用人,胡林翼,曾国藩都是他选拔,可惜1856年因病去世。
继任的彭蕴章、柏葰,都没有特别的建树,咸丰帝又找到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两人“苦于汉文不甚通达,且自觉才短”,对于咸丰帝的意见,多不能发展,于是推荐“习汉文,又多知风俗利病”的肃顺。
满洲入关后,政权运行首推满人,顺治时,各部院衙门堂司,都是满人掌印,六部中虽设满汉尚书各一人,但满人掌实权,康熙中期将理藩院的汉人尽行裁去,独存满人,督抚中汉人十无一二。乾隆时期巡抚满汉各半,但总督高级武将无一汉人,事实上,长期处于特权的满人纨绔腐败,不堪大用,咸丰年间,不破除满汉观念,不重用汉人不行,但少有人有这份见识和魄力。
肃顺不仅熟悉汉文懂汉人,还了解社会弊病,第一次被咸丰帝召见,就提出九字治国方针,“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提倡乱世用重典,颇对皇帝的心思。大清官场营私舞弊,遇事推诿成了顽疾,需要刮骨疗毒。肃顺性格强毅,遇事不馁,是吏治改革的最佳人选,从此一路升迁。
咸丰元年,1850年,肃顺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54年3月升御前侍卫,4月升工部左侍郎,10月调礼部左侍郎,1855年11月调户部左侍郎,1856年3月署理督察院左都御史,1857年1月授督察院左都御史,8月升任理藩院尚书,9月迁礼部尚书,10月充阅卷大臣,12月迁户部尚书……
02
1858年,顺天府乡试发榜,平龄中了第七名举人,这令很多人不服。一般情况,士子高中是十年寒窗苦读,祖上保佑的结果,可这次非同一般。平陵很多人都认识,这人很少读书,爱好唱戏,是有名的戏剧“票友”,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皆谓“戏子亦中高魁矣”。
御史孟传金上奏揭发,说中试举人朱墨不符,意思是考生本人的墨卷与誊录时以供评阅的朱卷,内容非常不一致,请皇帝明查。清朝沿袭宋明以来的“糊名易书”之法,名字被糊封,统一誊录一遍,现在高考仍沿用“糊名密封”之法,就是为了杜绝考官、考生间的舞弊行径。
科举考试是关系清廷后备官员基本素质的“抡才大典”,咸丰帝立颁朱谕,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等人,“认真查办,不准稍涉回护”。
果然黑幕惊人,平陵墨卷中有七处错误,被考官改正过来,问题试卷多达50多份,这些尚属于评卷阅卷问题,更严重的是受贿问题。广东学子罗鸿绎托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同考官翰林院编修蒲安递“条子”。
糊名易书法很有效,但日久就有对策。考生和考官约定好“暗号”,第一篇文章结尾是“也夫”,第二篇是“而已矣”,第三篇是“岂不惜哉”,诗则用“帝泽”结尾。罗鸿绎600多字的八股文错别字多达300多字,主考官柏葰本要把试卷淘汰,但同考官蒲安托柏葰家人靳祥劝说,柏葰就把另一人的试卷撤下,取中罗鸿绎。
事后,罗鸿绎送兵部主事李鹤龄送白银500两,李鹤龄拿出300两转给同考官翰林院编修浦安,浦安拿出16两给一品大员、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此外,副考官左都御史程庭桂父子也收受贿赂。
递条子在咸丰初年司空见惯,大庭广众也不忌讳,甚至因没递条子被怪罪。行贿有规矩,条子上画三个圈意思是高中会送300两白银,画五个圈是馈送500两白银,这是官场通行多年的潜规则。
这一科场舞弊案可轻罚可严惩,咸丰帝为整顿吏治,认为“情虽可原,法难宽宥”,判处柏葰“斩立决”,特别申明“为士林维持风气,尔在廷诸臣当能默喻朕衷也”,其它朝臣默然,肃顺力挺,知道不严不行。
这场舞弊案,5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还有数十人被降级、罚俸、流放,总共牵连到91人,这是清代的两大科场巨案之一,而丁酉科场案发生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距此已有201年。
这个案子引发的震动可想而知,不仅因为处罚的人多,更因为斩了一位一品大员。古代刑不上大夫,清朝一直恩待一品大员,大清立国以来,重臣定完罪,皇帝会减罪一等,以示皇恩浩荡,押到刑场也有差官送来特赦令,死刑立刻成流放。柏葰是道光咸丰两朝重臣,刚被提拔为文渊阁大学士,知道惯例,被押解到刑场不恐惧不内疚,自信肯定会被特赦。
柏葰事先嘱咐儿子备齐衣物,只等宽赦令下,立即赶赴新疆,可惜没有,柏葰成了整个清朝,唯一因科考被处死的一品大员。这个处理确实震撼人心,“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净绝”,但这一举动打破常规,加上柏葰为官清廉颇有才干,声誉不错,赢得不少人同情,这群人怪肃顺用刑过严,量刑过重,这给肃顺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户部存银从1850年的八百多万两锐减到1853年的二十二万两,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加捐加税、开征厘金、盐斤加价,甚至滥发纸币,乱铸大钱。
没有足够的白银做货币储备,纸币信用低下,民间普遍不愿用,清政府设立宝钞处和官钱局强制发行,红顶商人先设有四家乾字官号,又设有五家宇字官号,协助发行纸币和大钱,朝廷要求一半税赋用新钱,这导致通货膨胀,物价腾飞,但许多商人发了横财。
身为户部尚书,肃顺责无旁贷,下令查账,发现账目不符高达1500万钱,公款成了私钱,一些重要官员亦牵涉其中。咸丰帝命怡亲王载垣会同刑部严加审讯,仓场侍郎崇伦、科布多,参赞大臣熙麟因贪污抄没家产,恭亲王奕䜣的首领太监亦受牵连,继续追查,户部突然失火,房舍烧毁,火势甚至蔓延到礼部。
民间普遍传言,失火是清廷屡兴大狱,招致天怒人怨,御史也上奏咸丰帝要求宽大为怀,咸丰帝和肃顺却认为,这是有人想毁灭证据,反而加快审查速度和力度。
这个案件查了两三年,查出千万两赃款,原户部尚书翁心存、周祖培都被降革处分,翁心存愤而辞官,周祖培恨肃顺入骨,上百家罚没的的商人和处罚的官吏,皆怨恨肃顺入骨,肃顺在官场、商场,树起大批敌人,但他不在乎,这是为国家清理财政,尽忠报国。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直逼天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议和,两人从未对外交涉过,耆英和列强打过交道,被推举随行,本人也表示愿意“力任其难”,咸丰帝想让桂良打头阵,耆英下决定或转圜,结果英法代表非但对耆英没丝毫信任,反倒极度鄙视。
整个议和过程,英国人不仅拒绝和耆英见面,还拿出耆英贱鄙夷人的奏折,给桂良等人看,耆英狼狈不堪,再待下去只会更给清廷丢脸,于是没获得咸丰帝允许,就离开天津回到北京。
咸丰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大局未定擅自回京,这是“自速其死”,命令恭亲王、惇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共同审讯,奕䜣从大清律例出发,擅自回京确实冒昧糊涂,但不是统兵将帅,建议绞监候,但肃顺从整顿朝政立场来看,主张立即正法,最后,咸丰帝赐耆英自尽
一桩桩大案办下来,肃顺在1859年形成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怡亲王和郑亲王地位尊贵,听肃顺号令,吏部尚书陈孚恩和肃顺政见相同,爱惜人才,杜翰勇于任事,不怕辛苦,深得咸丰和肃顺倚重,焦祐瀛文笔佳,诸诏多出其手,匡源是帝师,痛恨腐败,针砭时弊。
权势越隆,肃顺的好恶越分明,他反感坐吃等死的八旗子弟,搜罗有才学的汉人,秉政时对汉人很谦恭,对满人眦睢暴戾,管理户部时也如此,对汉官礼敬有加,对满官轻视呵斥,更有甚者,受贿只收旗人而不收汉人,他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要打破旗人的铁杆庄稼制度,搞的所有旗人怨声载道。
肃顺在官场是个奇特的存在,他不重资历重才干,当户部尚书时和周祖培同堂办案,周祖培的声望资历更高些,肃顺却不太看得起,连签过字的文件都擅自修改,听说卷宗是周祖培签的,立刻骂那是废物:若辈愦愦者流,但能多食长安米耳,鸟知公事?
肃顺强横嚣张,很多人看他不惯,可他大权在握我行我素,相当敢作敢为,他这般性格和雷霆手段,很像雍正皇帝,可惜他是臣子,飞扬跋扈令人诟病,咸丰帝在时,他是权臣,一旦不在,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很容易沦为众矢之的。
03
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咸丰帝去热河避难,肃顺集团大都跟随,烂摊子由奕䜣全权负责,隐退5年的恭亲王议和成功,有再建社稷之功,声势大增,得到大多京官的认同和赞扬。他广为布恩,凡参加议和活动,都上奏皇帝予以奖励。他顺势笼络户部侍郎文祥、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副都统胜保、军机章京朱学勤等人,成为北京的领袖,和肃顺集团遥相对抗。
清中央政府分成两部分,公文往来不方便,朝政要事要面谈,奕䜣上很多奏折盼让咸丰帝早日会銮,但咸丰帝不回,也不让奕䜣来视疾,到热河才19天,咸丰病重驾崩的消息不断,英、法、美、俄都支持恭亲王登基,这令兄弟俩嫌隙更深。
经过反复劝说,咸丰帝决定冬天前回去,后来担心英法还会威胁,就不回,大臣们认为肃顺在故意阻拦,手握京畿重兵的胜保屡次被训斥后,依然奏请早日回宫,以免为“一二奸佞所误”,咸丰帝把日程定在春天,没想到病情加重,1861年7月16日,咸丰帝预感不久于人世,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皇子载淳为帝。
咸丰帝信任重用肃顺、载垣等人,他们在内政外交诸多问题的态度一致,对外保守强硬,对内严酷镇压,主张重用汉族大员,用严苛手段整顿吏治,他知道肃顺专权霸道,但整个官场拖拉敷衍,反倒颇欣赏雷厉风行的魄力,只要自己把握住大方向,肃顺最多是个权臣。
肃顺等人办事果断,治国辅政的经验丰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重臣,但不是宗室近臣,即便掌握一时大权,也不会对皇权造成根本威胁,敢有不臣之心,王室宗亲反对,满朝重臣反对,御史言官更反对,肃顺等人的能力很强,威胁很小,还能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的权欲。
但咸丰帝很快就不在,他得防范,顺治帝6岁即位,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后来多尔衮一人独大,妄称“皇父”,康熙帝8岁登记,孝庄吸取教训,选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令四人相互制约,而咸丰帝选了八位大臣“赞襄政务”,人数增加一倍,权限降低为“参赞相助”,且所有谕旨要两宫太后盖章才生效。
“祺祥”的新年号确定下来不到10天就铸造新钱币,肃顺以为政权交替工作大致就绪,和两宫太后的合作还算融洽,在他的辅佐下,清朝中兴有望,却不知两宫太后均对他非常不满,矛盾一激即发。
懿贵妃(慈禧太后)漂亮聪慧,善于揣摩圣意,还能协助处理奏折,母凭子贵后,热衷参与政事,英法联军攻破天津,咸丰帝痛哭,只有她建议请恭亲王商议,她还力阻去热河,认为皇帝该镇守京师,这令咸丰帝非常反感,咸丰在世,她止步于贵妃。肃顺深受咸丰帝信任,懿贵妃有意结纳讨好,“隐冀得肃以自援”,可生性倔强又目空一切的肃顺,并未把这位年轻宫妃放在眼里,更未放在心上。
一群人逃往热河时,仅有的一辆宫车自然是皇帝坐,后妃们坐普通车,山区道路难走颠簸的难受,懿贵妃两次乞请肃顺换辆好车,肃顺都不理会,第三次“涕泣乞请”,肃顺一堆事忙的心焦气躁,直接顶撞“尔何人?乃思驾中宫上耶?”,懿贵妃不再说什么,“然由是深衔肃”。
逃亡途中,沿途州官躲避,无论是咸丰帝,还是王公重臣,或是后宫嫔妃,都吃不饱饭,“唯以豆乳充饭”,然而有人说肃顺那儿“供御酒肉”,懿贵妃等人认为,这是肃顺有意欺侮苛待后宫,对他愈加不满。
抵达热河后,虽暂时安定,但物质匮乏,和宫中比不了,降低皇帝的生活标准,外界会妄自猜测,于是,肃顺对皇帝“辄先意进奉”,压低宫眷的饭食,“中宫上食不过一羹一胔,饭一器而已,贵妃以下,月给膳钱五千”,当时两千钱兑换一两银子,这进一步激起懿贵妃的不满,甚至皇后都厌恶肃顺,而肃顺穿着便服随意进出行宫,不避男女,更让一众后妃很不满。
这时,勾乙夫人的密谈流出,咸丰帝担心“子少母壮”,肃顺建议行钩弋夫人之事,要把懿贵妃杀了,另一种说法是咸丰帝提出,肃顺没反驳,不管怎样,懿贵妃更怨恨肃顺,而晋封太后晚皇后一天,更是故意贬抑,导致“两宫不甚惬洽”。
肃顺揽权立威的名声在外,慈禧如坐针毡,皇后也很不安,为防止专权,两位太后要看奏章,肃顺等人认为两宫太后只能监督和查看,不能更改,他们本就不满,为皇帝起草的诏书,凭什么要两个女人盖章才生效?!两宫太后却坚持把权利抓在手中,这是大行皇帝的遗愿,顾命大臣只好服软,同意谕旨拟定后审看。
两宫太后和八大顾命大臣的摩擦被曹毓英,以军机处寄密谕的方式密报到北京,留京大臣开始筹谋,恭亲王奕䜣到热河叩谒梓宫,肃顺认为不是大事没阻拦,叔嫂商议1小时后决定发动政变,此时,咸丰帝刚驾崩13天。
很快,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实际的军事权利,醇郡王是慈禧的亲妹夫,谕旨不准统兵大臣赴热河祭奠,胜保依然率兵到附近巡逻,御史董元醇奏请太后垂帘朝政,八大臣很愤怒,准备发下后痛加驳斥,但慈禧留中不发,双方展开激烈辩论,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把小皇帝吓的尿裤子。
双方僵持不下,八大臣拿罢工威胁,四天后,两宫太后果然妥协了,按要求发出旨意,肃顺等人“始照常办事,言笑如初,”于是未经挚签就内定匡源为户部左侍郎,焦祐瀛为太仆寺卿,重要职位给自己人,毫无遮拦的徇私,肃顺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放松了警惕。
回宫前,慈禧太后做了一番布置,提出郑亲王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表示只担任行在步军统领,慈禧就命醇郡王奕譞为步军统领,步军统领就是九门提督,掌管京师的军权,不久,又兼管善捕营事,而行在步军统领只负责热河和回京路上的安全事务。
9月23日,众人由避暑山庄返回京师,两宫太后以皇帝年龄小为由,和载垣、端华等七人,抄小路回京,留肃顺一人陪咸丰帝灵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29日同治帝和两宫太后到京时,肃顺还在半路。
慈禧一到京就召见恭亲王等人,数落八大臣的跋扈行径,次日颁下谕旨宣布顾命八大臣罪状,当场逮捕载垣、端华等七人,在密云逮捕熟睡中的肃顺,下定将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人革职流放,史称“辛酉政变”。
为给肃顺罗织罪名,把他的家抄了,结果只抄出20万两,只有和珅家产的五百分之一,奕䜣家产的十五分之一,晚清官场受贿成风,肃顺却没贪污,定他的罪有点难,并且他只是略近女色,最后还是在政治琐事上做文章。
劝咸丰帝离开北京,到热河染病身亡,擅坐御位,擅用宫内御用器物,把持一切事务……列了一堆罪状,可谁都明白,肃顺最大的错是为政苛猛,治事以严,他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有皇权保护时,可以权倾朝野,力挺他的咸丰帝一旦去世,他就是枪靶子。
肃顺肯定没想到自己会一夜之间从托孤大臣沦为刀下鬼,他是合法的顾命大臣,没有谋反的必要,竟然就这么栽了,他大骂他不服,如果1861年能先整顿吏治,再开展洋务运动,多半真能富国强兵,而不是糊糊补补。
参考资料
晚清权臣肃顺落马记
肃顺集团与晚清政治
皇权漩涡中的肃顺——是咎由自取还是政治牺牲
麟稀:通过阅读,换个角度看世界和生活
关注→_→@麟稀的书影流年,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