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黄宗羲

黄宗羲

黄宗羲的介绍

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明御史,是东林党首领之一,被魏忠贤陷害死,他受父遗命师学刘宗周。明思宗即位,宗羲十九岁入都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后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捕杀。清兵南下时,他召募乡中子弟为义兵,建“世忠营”,武装抗清,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屡拒清廷征召,潜心著述,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

有关“黄宗羲”的历史故事

  • 黄宗羲为什么坚持裸葬(黄宗羲为什么剃发)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曾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强烈主张用"世界的法则"替换"一家之法",限制皇帝的权利。当然,虽然我们都知道黄宗羲的想法是对的,但他在封建专制时期必然会遇到很多阻力。黄宗羲是一个长期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对他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来了解黄宗羲。不要

  • 黄宗羲:梨洲末命,不同凡响

    黄宗羲是豁达开朗、不信佛老、视死如归的一代大儒,他对生死问题早就看得很透彻,他并不认为人死万事皆空,也不期待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坚信人文精神的永恒价值,坚信那些长留天壤、激励人心的是人间正气,是可与日月争光的正义精神,所以,他在生前就为自己准备了后事,在78岁那年,他选择远离县城的化安山中先父忠端公

  • 黄宗羲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黄宗羲

    第一节从少年“党人”到“蕺山”门徒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理论家,又是一位成就卓着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禺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rdq

  • 黄宗羲治史方法:考信不诬

    黄宗羲的治史方法,也有其独到见解和特色,他认为,作为学者,必须博览群书、独立思考,如果读书不多,就无从证明事理的千变万化;如果读了很多书而不善于独立思考,那就是平庸浅陋之学,而作为史学专家,则不仅需要广泛搜集、阅读各种史料,熟悉历史事实,还必须认真作出考证,与各种史料弹驳参正,去伪存真,考信不诬,从

  • 黄宗羲:扬善惩恶的史学功能

    黄宗羲的史学理论,主张治史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他的史学观,一是强调“经世应务”,二是严夷夏之辨,三是扬善惩恶、扶正祛邪,前二者,我们在上文已有叙述,这里对第三点略作补充,黄宗羲认为,研究历史,编写史书,必须善恶分明,扬善惩恶,对于那些弑君犯上、害国害民的“乱臣贼

  • 黄宗羲的诗学观:诗本性情,以诗补史

    关于诗与性情的关系,从孔子时代就已进行讨论,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中,就包括了性情的表达,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 黄宗羲:“文章本于经史之学”——提倡根柢之文

    黄宗羲文论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主张“文章本于经史之学”,学者作文,不要单纯追求辞藻华丽,格式工整,而应当立足经史,学有根柢,他在《沈昭子耿岩草序》一文中称赞沈昭子“先生之文章,本之经以穷其原,参之史以究其委,不欲如今人刻画于篇章字句之间,求其形似而已”,

  • 黄宗羲科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

    就像浙江历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家王充批判形形色色的鬼神邪说与世俗迷信那样,黄宗羲对各种怪异现象也站在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上作了尽可能符合科学的解释,并批判了各种世俗迷信,而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是立基于其自然观方面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他认为,整个宇宙都是充满了气、由气构成的,即所谓&l

  • 黄宗羲的一生:着书留言,经世应务

    黄宗羲的一生,经历了八十六个春秋,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到清顺治十年(16101653),即他44岁以前,是其读书交游并从事政治实践时期;后半生,从顺治十年到康熙三十四年(16531695)即从44岁到逝世止,是其讲学着书时期,之所以以1653年分界,是由于这一年

  • 黄宗羲:义不仕清,晚节时中

    黄宗羲在70岁时,停止了讲学活动,而集中精力着书立说,他年寿愈高,学问愈精,声名日卓,朝中大臣仰慕其学问,多次向皇帝举荐他,康熙皇帝为笼络人才,也曾几次下诏颁旨希望能征召或礼聘黄宗羲出仕任官,但梨洲先生坚守遗民气节,不为名利所动,多次拒绝了朝廷与地方官吏的征聘,而致力于他的学术事业。康熙十七年(16

  • 黄宗羲的治史宗旨:经世应务

    “经世应务”,是黄宗羲治史的根本目的和为学宗旨,他曾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又说:“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他所说的“经世”、“应务&rdq

  • 黄宗羲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自然科学成就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论家,而且是一位成就卓着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历学(天文学)、算学(数学)、地理学领域均有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他的科学思想,也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堪称我国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总汇的阮元《畴人传》一书,就收录了《黄宗羲(传)》,

  • 黄宗羲的故事:拜师订交,博览群籍

    黄宗羲生长在书香门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跟随父母在北京的御史官邸生活时,父亲每天都要他完成八股制义的功课,而宗羲却喜欢偷看那些野史、小说,几十年以后,他在回忆母亲生平事迹的文章中追述当时读书的情景说:宗羲此时年十四,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数十册,

  • 黄宗羲“力行”哲学的时代意义

    黄宗羲从解说阳明学中提炼出来的“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功夫”的哲学思想,虽对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而言,不免有转移学说重点之嫌,但十分契合其

  • 黄宗羲政治思想——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最有价值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着作是《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书,是黄宗羲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和激烈的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纲领性着作,是黄宗羲政治思想代表作。我们在本书引论中已论述了黄宗羲具有民主

  • 黄宗羲简介: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

    明末清初,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他就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爱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骚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黄宗羲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说:

  • 黄宗羲:从复社名士到抗清御史

    第一节竹桥黄氏,文化世家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八月八日(公元1610年9月5日),黄宗羲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一个书香门第,黄竹浦又名竹桥,为黄氏家族聚居之地,故当地又称黄氏家族为“竹桥黄氏”,根据祖先留下的谱牒资料、口碑传说以及黄宗羲本人的

  • 黄宗羲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元气生至文”——讴歌豪杰精神

    黄宗羲并不是以文学成就称名于世的,但他毫无疑问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家,是明清之际的古文大师、文学评论家兼诗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三大方面:一是编选、汇辑了近20种宋、元、明人的文集与诗集,二是自己撰写了500余篇文章和1000余篇诗歌,三是提出了慧眼独具、见解独到的文论与诗论。梨洲先生一生用了大量

  • 黄宗羲求真务实、破除迷信的科学思想

    黄宗羲的科学思想与其科学着作一样,都是中国科学史上一笔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思想中最精彩也最值得重视的创见与特色,我认为有如下三点:一是提出了“会通归一”的兼容多元思想主张,在如何对待中国固有的科学与新近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的问题上,黄宗羲主张会通古今、融合西学,归于一

  • 孕育黄宗羲思想的时代因素

    历史上任何伟大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他的光辉业绩,并非天才人物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深深根源于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之中,同时也受到他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即所谓“天崩地解”时代,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