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皇太极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的,更何况当时毛文龙与朝鲜关系密切。因此在后金入关之前就曾两次进攻朝鲜,并最终迫使朝鲜与其议和,与明朝断绝藩属关系,转而向后金(大清)臣服。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吧。
朝鲜发生政变,与明朝关系弱化朝鲜身为明朝的藩属国,对大明一向比较恭敬,也曾与明朝两面夹击进攻后金,更是为存在于后金背后的毛文龙提供了一定生存空间。但这一情况在天启三年(1623年)发生了变化。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二十日,朝鲜宗室李发动政变,推翻了国王李珲的统治。但是身为明朝的藩属国,国王的变更是需要得到宗主国大明的承认和册封的,李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因此李在夺取国王之位后,立即派出使者李庆全出使大明,上奏政变之事,并请明朝皇帝册封自己为朝鲜国王。
但当时大明认为李乃是篡位,因此没有予以册封,后来在朝鲜使臣的恳求以及驻扎在朝鲜境内皮岛(岛)的明朝将领毛文龙的帮助下,明朝从“联鲜制奴”的战略全局出发,这才同意册封李为朝鲜国王,李统治的合法性就此得以确定。
李继位之后,虽然表面上斥责了前任国王李珲私通后金的罪行,并表示愿意和明朝一起协力讨伐后金,然而事实上这也仅仅是一种表态罢了,实际上李对后金采取的乃是不刺激政策。原因是朝鲜此时虽然不相信后金可以灭掉明朝,但面对后金朝鲜同样惹不起。
后金先后两次进攻朝鲜,朝鲜被迫向后金臣服鉴于朝鲜国王李对后金的不刺激政策,后金和朝鲜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安无事的局面,但这种局面在皇太极继位之后发生变化。
△皇太极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于九月继位。皇太极本来就是后金内部的对朝强硬论者,再加上其极为后内部不稳,又发生饥荒,需要转移和缓解内部矛盾。而此时进攻大明显然还不是时候,再加上盘踞在朝鲜境内的毛文龙对后金威胁实在太大,于是朝鲜便成为了被进攻的目标。
第一次进攻: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派其堂兄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同时讨伐盘踞在朝鲜的明将毛文龙,史称“丁卯胡乱”。因后金无法渡海作战,因此只攻陷了毛文龙在陆地上的据点铁山,对皮岛的毛文龙无可奈何。而朝鲜方面就没有毛文龙那么幸运了,后金方面势如破竹,从义州、安州、平壤一直打到黄海道的平山,李不得不带着仁穆大妃和群臣避难于江华岛,同时命昭显世子分朝于全州。不过后金显然没有想要占领朝鲜全境,因此在朝鲜战败后双方就展开了交涉,最终达成盟约,朝鲜被迫与后金结成兄弟之国,阿敏还邀请朝鲜要定期向后金输送岁币,后又要求朝鲜在中江开市贸易,朝鲜只能被迫接受。不过,此时的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并未断绝。
第二次进攻:“丁卯胡乱”之后,双方虽然议和,但仍然存在矛盾。朝鲜当时一方面臣服于明朝,又与后金修好,这种情况下注定双方关系不能长久。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在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后打算称帝,并于次年派人要求朝鲜请皇太极进帝号,在认为后金根本无法灭掉明朝的情况下,朝鲜君臣显然不可能因此触及明朝眉头,因此并未同意。皇太极此后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朝鲜信使虽然被迫参加仪式,但却拒绝进行三跪九叩,于是皇太极遣返朝鲜信使,并再次打算进攻朝鲜。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统率由满(7万)、蒙(3万)、汉(2万)组成的12万大军亲征朝鲜,史称“丙子胡乱”。朝鲜显然不是对手,最终惨败,李被迫与清朝谈判。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朝鲜国王李向清朝投降,李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从此朝鲜称为清朝的藩属国。
进攻了啊,还打了两次,第一次把朝鲜打成了弟弟国,第二次把朝鲜打成了儿子国。
在建州女真崛起之前,经常收到朝鲜的欺负,可以说这也算是世仇了。到了1500s之后,朝鲜军事颓败,女真开始骚扰朝鲜边境,一骚扰就是一个世纪,被韩国吹上了天的李舜臣,原来就是戍边打女真的,结果是陆战战绩败多胜少。慢慢的,建州女真和朝鲜进入了蜜月期,双方通过贸易取代了刀枪。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明政府急于剿灭,便联合朝鲜一同发兵,在萨尔浒,朝鲜兵很好的打了一波酱油,然后被俘虏了。当辽阳沈阳相继沦陷后,明朝和朝鲜被分隔开。
1627年,皇太极刚刚即为,当时明金之间休兵,皇太极就打算问候一波老是背后捅刀子的朝鲜。随后按照朝鲜讲是丁卯胡乱爆发,朝鲜被打成了弟弟,开始跟着后金进行军事行动。因为朝鲜太穷了,是在没啥值得后金抢的,也养不活八旗,所以后金没有继续入侵。1636年,皇太极改元大清,要求朝鲜给自己当儿子,朝鲜表示我们只认明朝这一个爹,结果就被大清胖揍一顿,差点亡国。无奈之下,值得改认大清为宗主国,这在朝鲜被称为丙子胡乱。不得不说那时候朝鲜还是挺仗义的,都换爹了,还打着崇祯的年号,一直到大韩帝国建立(别笑)。
攻打大明,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一统河山,努尔哈赤没想那么多,他希望的明金关系是宋金那样,你给我钱买和平。包括皇太极时期也是。当多尔衮进了关之后,一统天下只是设想,没想到实施起来很容易,直接助长了大清一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