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有哪些因为瘟疫引起的战争?详细解答一下,感谢大神?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瘟疫引起的战争?详细解答一下,感谢大神?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36 更新时间:2023/12/24 8:25:13

在封神榜中,吕岳,制毒练药的神医秘方,使用,瘟疫毒药,偷袭,西岐城,后来,在神仙帮助下,了瘟疫,这就历史的记载,铝岳,被封为,瘟疫,无天大帝的神位,民间传说,除了吕岳,在民间,还一位,瘟神,唉,他就禹强,她知名度不高,很多伙伴甚至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只知道他是传说的,封神间海神,而被称为瘟神的,却少有人,知道呗!这都是民间传说,神话毕竟是神话,只有相信科学,人定胜天呗,他是这个道理,谢谢

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观点,最为大众接受的大概就是自成亡明了。除此之外,财政崩溃、外族侵扰均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然而在众多观点中,有一个观点却显得很独特。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卫生的重视,鼠疫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然而在十七世纪,鼠疫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一旦被感染上,数日之内并可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而死亡。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

明朝后期,中国大地出现了罕见的极寒的气候灾害,气象学家把这一段时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低于正常水平,夏天大旱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据相关学者统计,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特别是旱灾,往往与其他的自然灾害并发。

中国历史之气温变化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百姓为了填饱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从老鼠洞里的粮食到路边饿死的老鼠,都成了人们的食物。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得以快速传播。最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山西大同就曾发生过瘟疫。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也都有大疫的记载。

而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同样是在山西。随后迅速周边城市蔓延。

崇祯七年(1634年)至八年(1635年),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而逃走的百姓携带着鼠疫杆菌,传播到距兴县仅隔了一条黄河的陕西。

崇祯九年(1636年),距兴县仅一百多公里的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在之后的几年内,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崇祯十年,瘟疫来到了李自成的家乡米脂县,“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三年(1640年),疫情传到了直隶(今河北省),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左懋第奉命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瘟疫从河北地区传到了京城,民间管瘟疫叫“疙瘩病”。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十五年,天津开始爆发大鼠疫,有朝染夕死者,日每不下数百人。

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疫情很严重,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

《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上述官方记载说明,当时的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竟达无人收尸的境地。

“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北京郊区的疫情同样严重。在通州:

“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

昌平州的记载:

十六年大疫,名曰`疙疸病’,见则死,至有灭门者。

通州和昌平的相继沦陷,意味着京师也绝难避免,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对于这次瘟疫,骆养性的回忆是:

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而瘟疫并没有在崇祯十六年停下在华北肆掠的脚步,崇祯十七年,天津大疫:

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商小贩,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不光小商小贩,死的人当中还有大批的士兵。

而此时的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号称百万之众(实际上主力也就五万),但大都是没有经过任训练的乌合之众,以至于在宁武关被守将周遇吉率领的五六千人官军斩杀数万人。宁武关的遇阻,让李自成想打退堂鼓:

“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

李自成

事实上在大顺军东征的过程中,李自成数次起了“还陕图后举”的念头,这一点从发的三道檄文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并没有坚定决心,他所想的是不过是得到西北一带的土地在那里做个异姓而已。如果此时的大明能够动员京师的所有兵力效仿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李自成未必能轻易攻克京师。

但此时的城内守军早已失去了战斗力。有数据统计,北京爆发瘟疫之初有2.7万匹战马。但到了李自成破城之前,北京军队中能够作战的马匹仅剩下了1000匹。而北京城的士兵更是由10万锐减到了5万,即便是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他们也因为身体虚弱、衣着狼狈而失去了战斗力,用鞭子抽都抽不起来,以至于李自成轻易的就夺取了北京城。

明朝的灭亡肯定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导致的,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但毫无疑问,崇祯年间的那场造成一千万人死亡的鼠疫,无疑是压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人的“求生欲”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求生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很多无奈,不得不说求生欲从地球上有生物以来所必备的。求生欲虽然是遇到危险以求自保的举动,可求生欲也使人们不断的征服大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求生欲不但是遇到危险的本能,也是让人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如今生活在安全环境的人们,因为一些日常琐事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殊

  • 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熟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两军对垒都有一些规矩,比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等。其中最让人们熟知并不解的就是下战书了,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呢?下战书为了降低损失可能你会奇怪下战书不是为了消灭对方,怎么下战书会为了降低损失。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事之时,下战书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这时诸侯国

  • 乾隆时期清朝打赢过什么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平定准噶尔彻底解决准噶尔蒙古部,迫使战败的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将北疆纳入中国版图,置伊犁将军驻扎北疆,移民实边,加强控制,夯实了国家多新疆的行政。2.平定大小和卓大小和卓祖先是中亚的阿帕克和卓,传教进入天上南路,在叶羌汗国支持下,成为天山南路宗教领袖,妄图称王称霸,阿帕克和卓之孙玛罕木特被准噶尔

  •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

  • 萨尔浒之战,如果你当明军统帅,怎么赢得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萨尔浒之败不是前敌统帅责任,谁去都会败,除非你是皇帝,或者内阁首辅是张居正那样人物;说杨不行的,看看洪承畴,洪承畴后来是稳打稳扎吧,没有分兵出击吧,怎么还是败了?还有天下军事奇才卢象升怎么也败了?说刘挺作战不行,李如柏,杜松怎样不配合,说杨瞎指挥,都是见识浅薄,他们都参加过抗倭援朝战争,刘挺参加万历

  •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答:在戚继光有生之年,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扫北,未尝一败!提问问题的网友说“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口气还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说明他对戚家军了解太少了。我可以付责任地告诉你,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不是“基本”全胜,而是全部全胜。不但全胜,而且胜得惊艳,胜得漂亮,手段直接,

  •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如今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凉州人有多厉害。1969年,甘肃武威,在备战备荒口号的指引下,当地群众挖掘了当地一座叫雷台的高大土台,要在这里修一所防空洞。不久后,他们在雷台下面意外地挖到了一座古墓,几个胆子比较大的人沿着挖开的土洞钻进墓室,不成想,自此揭开了中国历

  • 在古代女性出行在外是如何解决内急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一、解决办法:1、古代的女性都很细心的,大户人家的不用担心,路上都会带马桶。2、普通女子出门都会做好准备少喝水,出门时间短不需要方便的;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内急会有些麻烦,如果在闹市里,确实没条件去厕所,也只能先憋着回住处再去解决了。所以古代女性有时需要受点罪,具备憋尿的功夫,如果出远门,或许一天都不上

  • 二战期间有哪些奇葩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常德会战期间的一件事。常德会战是抗战中,最惨烈的几次防御战役。防御这里的74军第57师官兵,同强大的敌人血战十多日,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却有一起斗智斗力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奇葩。日军反复攻击国军一处碉堡。战前,这个碉堡前修筑了很多工事,最外层有大量砍倒的树枝,上面都是很尖锐的树杈

  •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这么说吧,在古代,城门都是准时关门的,除非有最高指挥者命令或者特殊的通行证件(比如有战事,八百里加急),除此之外是万万不可能打开城门的。若是要强行通过,估计小命就葬送于此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小路或者暗道可以悄悄进城呢?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一个巨大区别,就是中原王朝喜欢筑城。在封建专制王朝,除了个别的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