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榜中,吕岳,制毒练药的神医秘方,使用,瘟疫毒药,偷袭,西岐城,后来,在神仙帮助下,了瘟疫,这就历史的记载,铝岳,被封为,瘟疫,无天大帝的神位,民间传说,除了吕岳,在民间,还一位,瘟神,唉,他就禹强,她知名度不高,很多伙伴甚至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只知道他是传说的,封神间海神,而被称为瘟神的,却少有人,知道呗!这都是民间传说,神话毕竟是神话,只有相信科学,人定胜天呗,他是这个道理,谢谢
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观点,最为大众接受的大概就是李自成亡明了。除此之外,财政崩溃、外族侵扰均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然而在众多观点中,有一个观点却显得很独特。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卫生的重视,鼠疫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然而在十七世纪,鼠疫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一旦被感染上,数日之内并可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而死亡。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
明朝后期,中国大地出现了罕见的极寒的气候灾害,气象学家把这一段时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低于正常水平,夏天大旱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据相关学者统计,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特别是旱灾,往往与其他的自然灾害并发。
中国历史之气温变化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百姓为了填饱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从老鼠洞里的粮食到路边饿死的老鼠,都成了人们的食物。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得以快速传播。最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山西大同就曾发生过瘟疫。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也都有大疫的记载。
而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同样是在山西。随后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
崇祯七年(1634年)至八年(1635年),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而逃走的百姓携带着鼠疫杆菌,传播到距兴县仅隔了一条黄河的陕西。
崇祯九年(1636年),距兴县仅一百多公里的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在之后的几年内,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崇祯十年,瘟疫来到了李自成的家乡米脂县,“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三年(1640年),疫情传到了直隶(今河北省),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左懋第奉命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瘟疫从河北地区传到了京城,民间管瘟疫叫“疙瘩病”。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十五年,天津开始爆发大鼠疫,有朝染夕死者,日每不下数百人。
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疫情很严重,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
《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上述官方记载说明,当时的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竟达无人收尸的境地。
“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北京郊区的疫情同样严重。在通州:
“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
昌平州的记载:
十六年大疫,名曰`疙疸病’,见则死,至有灭门者。
通州和昌平的相继沦陷,意味着京师也绝难避免,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对于这次瘟疫,骆养性的回忆是:
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而瘟疫并没有在崇祯十六年停下在华北肆掠的脚步,崇祯十七年,天津大疫:
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商小贩,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不光小商小贩,死的人当中还有大批的士兵。
而此时的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号称百万之众(实际上主力也就五万),但大都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乌合之众,以至于在宁武关被守将周遇吉率领的五六千人官军斩杀数万人。宁武关的遇阻,让李自成想打退堂鼓:
“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
李自成
事实上在大顺军东征的过程中,李自成数次起了“还陕图后举”的念头,这一点从发的三道檄文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并没有坚定决心,他所想的是不过是得到西北一带的土地在那里做个异姓王而已。如果此时的大明能够动员京师的所有兵力效仿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李自成未必能轻易攻克京师。
但此时的城内守军早已失去了战斗力。有数据统计,北京爆发瘟疫之初有2.7万匹战马。但到了李自成破城之前,北京军队中能够作战的马匹仅剩下了1000匹。而北京城的士兵更是由10万锐减到了5万,即便是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他们也因为身体虚弱、衣着狼狈而失去了战斗力,用鞭子抽都抽不起来,以至于李自成轻易的就夺取了北京城。
明朝的灭亡肯定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导致的,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但毫无疑问,崇祯年间的那场造成一千万人死亡的鼠疫,无疑是压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