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朝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急功近利开凿大运河,不顾实际情况劳命伤财,大动劳役,干戈。原因之三是任用奸臣,朝纲混乱,荒淫无度,加速灭亡。
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丽(即朝鲜半岛)是消耗国力最大也是国家最后一次被他挥霍的“机会”。
好战分子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第四次国库空虚,实在无力支撑,而作罢。
一征高丽
大业八年正月初一,集结了一百多万人的隋朝大军宣布出发,后勤粮草更是准备了两倍多,大军陆续出发,光出发就花了四十多天时间,才出发完毕。杨广亲摔陆军作战,出师不利,久攻辽东不下,海军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一开始很顺利,渡海进入平壤,不料在平壤城内遭遇伏击,海军精锐覆灭,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绕过辽东,直捣平壤,却因战线太长,粮草供给不足,不敌高丽,损失惨重。
至此第一次东征高丽,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换来的是惨败,数十万将士捐躯沙场。
二征高丽
大业九年正月初二,不顾国家安危,下令再次东征,《资治通鉴》记载杨广朝会跟众人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杨广没有吸取第一次东征的教训,收敛自己狂妄自大的性格,没有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于大业九年春再次筹集一百万军队出征,辽东仍然久攻不下,此时却传来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杨广如遭电击,即可班师回朝,粮草淄重全部丢给了高丽。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是杨广眼中最有资格与他一较高下的贵族。
二征高丽就这么半途而废,其实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很多,只是杨广没有放在眼里,现在百姓的生活更是水生火热,民怨载道。
三征高丽
杨玄感被镇压,虽然民不聊生,起义不断,杨广依然迷途不返,要三征高丽,真是疯了,战争狂人。
大业十年三月带着毫无斗志的军队出征了,路上士兵不断逃跑。经历了前两次的战斗,高丽也筋疲力竭,无力应战。当时的高丽王高元上表隋朝求和,愿意向隋称臣。杨广很快答应,显然杨广明白隋朝已今时不同往日,只要高丽臣服,就满足了。这样的“胜利”《资治通鉴》记载,老将来护儿长叹:“大军三出,未能平贼,劳而无功,吾窃耻之!”杨广要求高元按照藩王之礼觐见,高元根本不听,杨广气的要四征高丽,可是没钱只好算了。
就这样结束了第三次东征,用所谓的胜利安慰自己,高丽即使不服,也没有国力再战了。
这三次东征耗空国力,使得隋朝灭亡加快。如果没有三征高丽,国库耗空只是时间问题。
隋朝其它的高消费
一,修建京杭大运河,这是带来了好处,可是花钱也得看时候呀,不顾百姓生活艰苦。
二,外贸倒贴钱,只是为了显示国力强大,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虚荣心,梦想万邦贺。
三,个人高消费,修建宫殿,酒池肉林等等,极度膨胀自己的私欲。
所以国力耗空,战争大头,是肯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帝王不知收敛的欲望,隋朝短时间覆灭情理之中~
日本朝鲜韩国古代是中国人迁过去的吗?还是民族分支?它们古代有打过仗吗?
不是的。从唐朝之后朝鲜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当然,中原王朝动乱的时候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选择支持哪个派别。然而日本自古就是独立的国家,尽管中国皇帝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比如隋炀帝,曾有一次日本天皇写给隋炀帝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日出国皇帝问日落国皇帝贵体无恙否?”隋炀帝于是大怒,斥责倭奴使者。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原王朝鞭长莫及,一直也没能把日本纳入中原王朝的册封体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