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81 更新时间:2023/12/11 0:50:52

万历朝鲜战争,即朝鲜所说的壬辰倭乱,日本所言的文禄·庆长の役。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丰臣秀吉。

因为这场战争,东亚各个阵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国内的不满情绪始终没有得到平复。为了迅速转移注意力,满足武士们好战的心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移向岛外。

他盯上了中国,计划在两年之内把中国收入囊中。

这是一个野蛮、荒诞、充满兽性的想法。

计划形成后,丰臣秀吉当即颁布诏令,两年后将把日本首都迁到中国京城。

万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即1592年)3月,在丰臣秀吉的指挥下,十四万日本大军渡过日本海,迈出了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为了到达中国本土,日军计划穿过朝鲜攻打明朝,但朝鲜严肃地拒绝了日军的提议。这让丰臣秀吉的计划变得不可预期。他认为这是朝鲜对自己的漠视,甚至是挑衅。在严厉地指责之后,当年4月,丰臣秀吉正式对朝开战。

日军在朝鲜半岛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时间,本来就很羸弱的朝鲜丢失了汉城,国王被逐,大量老百姓被杀害。

朝鲜国王李走投无路,向万历皇帝请求援助。

日本进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朝鲜就是保自己。万历皇帝决定不能坐等豺狼敲门。

明朝集结了辽东军和戚家军,共计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跨过鸭绿江援朝。

大明出手相助,日军的势头得到遏制。平壤之战,明军收复了平壤、开城,日军大败撤退。

但是,军需供给不足,战斗力明显下降。在碧蹄馆之战后,中日双方开始议和。

万历二十三年,即日本文禄四年(1595年),第一阶段援朝抗日战争基本结束。

然而,双方谈判没有达成实质性结果。

心魔让人变得疯狂。靠战争起家的丰臣秀吉绝对不甘心在朝鲜的无功而返。万历二十五年,即日本庆长二年(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再次集结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鲜。

朝鲜再度向明朝求援。明朝再次调集四万兵力赴朝,并逐步扩大后援规模。

万历朝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在稷山大战、蔚山之战、蔚山之战、鸣梁海战中,日军节节败退,失败已不可逆转。

当年8月,丰臣秀吉在京都死了。10月消息传到了朝鲜战场。露梁海战中,日本人溃不成军,人心涣散。

在朝鲜没有任何胜算,日本只能撤军,丰臣秀吉的野心被海风和大明军队吹打得不见踪影。

两年后,时间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即日本庆长四年(1599年)四月,明军归国。面对带回来的六十一名日本战俘,万历皇帝气不打一处来,要求悉数杀头正法。对于阵亡将士,万历皇帝在宗庙举行了祭祀活动,并颁布《平倭诏》,表扬嘉奖了明军对日作战的功绩。

万历援朝战争影响了东亚格局,成为东亚变革的机遇。

对朝鲜而言,这场战争避免了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附庸。万历皇帝出兵,也巩固了中朝友谊。

对于日本来说,损耗巨大,丰臣秀吉的野心实际上消解了自己的肌体。德川家族有了崛起的机会。

作为大明政权最后一场成功的对外战争,明朝国力财力明显下降,损失最大,客观上为自己的灭亡留下了祸根。前后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辽东军事力量消耗巨大,兵力损失超过了60%(战前的九万多人,剩下了不到四万人)。

国不强则军不强,军不强则国不宁。明朝在辽东军事实力的下降,防御能力弱小,当地少数民族开始骚动。蒙古猖獗,努尔哈赤建金,万历朝鲜战争的后遗症出现。

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明代独大的格局被打破。

万历朝鲜战争阻止了任性的日本铁蹄,让朝鲜摆脱了被奴役的困境,让明朝土地没有成为战火蔓延的杀场。但也为其他蛰伏着的力量留下了生存缝隙,东亚各种力量没有了明朝的遮蔽,发展空间客观上宽松起来,从而有了崛起的可能。

这场战争成为一个窗口,奠定了东亚以后三百年的基本格局。

中国、朝鲜、日本三个国家在东亚,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彼此都进行过战争,也在很长时间内派遣使者,互相交好。

但无论是战争还是有好交往,关系并非一直恒定不变。隋炀帝曾三征高丽,唐高宗也曾派遣军队在朝鲜本土与日本开战。在盛唐时期,日本和朝鲜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唐朝。尤其是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

那么,为什么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呢?

一、战后明朝已经衰落,无暇东顾

在16世纪末,明朝援助朝鲜,经过几年的时间,击败了丰臣秀吉。在战前,明朝的国力本来就处于下降趋势中。在战后没多久,国内就爆发了各种农民起义,明朝政府无暇东顾。1644年,明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清朝政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算真正的统一国家。那时候,日本已经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东亚三国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平成为三国外交的主流。

二、朝鲜战后战斗力变强了

1392年,李成桂在朝鲜自立为帝,历史上称之为“李氏朝鲜”。李氏朝鲜立国两百年没有经历大的战争,士兵没有丝毫作战经验,武器也都跟不上。因此,在丰臣秀吉率领日本兵刚刚登陆朝鲜时,攻城略地,朝鲜的两个首都很快就沦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鲜的武器还属于传统的冷兵器,而日本已经用上了火绳枪。

在战后,朝鲜开始学习中国和日本,制造新式武器,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不过,清朝建立后,朝鲜依然臣服于清朝,受到清朝的册封。

三、日本闭关锁国,不搞侵略了

丰臣秀吉死亡后,日本最后被德川家康统一。此后,日本开始闭关锁国,再也不想侵略朝鲜了。

从明朝开始,东亚发生动乱,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挑起的。既然日本闭关锁国,不想侵略别国,加之清朝也是闭关锁国,那么东亚三国自然就相安无事了。

总之,万历朝鲜战后,东亚三国的格局稳定了;中国依然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一直进行朝贡。日本闭关锁国,一直到美国人轰开他们的大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隋朝是征服朝鲜半岛而耗空国力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三征朝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急功近利开凿大运河,不顾实际情况劳命伤财,大动劳役,干戈。原因之三是任用奸臣,朝纲混乱,荒淫无度,加速灭亡。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丽(即朝鲜半岛)是消耗国力最大也是国家最后一次被他挥霍的“机会”。好战分子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第四次国库空虚,实在无力支撑,而作罢。一征高丽大

  • 攻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唐军又在朝鲜半岛驻扎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

  • 在古代哪个朝代允许百姓挎刀佩剑?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记着好像五代剩以十六。中国最早的禁武令是秦始皇收九州之兵,铸十二铜人。在随后的朝代里并未禁止百姓挎刀佩剑。唐朝的书生都有佩剑的习惯。如李白。但是,历朝历代都不允许百姓持有弓弩甲胄。一直到宋朝建立,宋代最早的“禁武令”颁布于北宋开宝年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限制民间武装力量的发展,公开下令:“京都士

  • 骑墙术不好玩,皇太极两次征伐朝鲜王国,为何加速明朝灭亡速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明朝后期,后金和大明鏖战。朝鲜奉大明王朝为正朔。朝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和毛文龙是一样的。就是在后方牵制后金,使得后金不能全力进攻明朝。只有先全力征服朝鲜,才能去掉后顾之忧。整合朝鲜和后金的实力后全力攻打大明。明朝失去了毛文龙和朝鲜两个支点后,只能在正面战场实打实的比拼消耗。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只

  • 当时的后金为什么不进攻邻近的朝鲜,反而要进攻比自己大很多的明朝呢?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只要皇太极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的,更何况当时毛文龙与朝鲜关系密切。因此在后金入关之前就曾两次进攻朝鲜,并最终迫使朝鲜与其议和,与明朝断绝藩属关系,转而向后金(大清)臣服。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吧。朝鲜发生政变,与明朝关系弱化朝鲜身为明朝的藩属国,对大明一向比较恭敬,也曾与明朝两面夹击进攻后

  •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瘟疫引起的战争?详细解答一下,感谢大神?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封神榜中,吕岳,制毒练药的神医秘方,使用,瘟疫毒药,偷袭,西岐城,后来,在神仙帮助下,了瘟疫,这就历史的记载,铝岳,被封为,瘟疫,无天大帝的神位,民间传说,除了吕岳,在民间,还一位,瘟神,唉,他就禹强,她知名度不高,很多伙伴甚至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只知道他是传说的,封神间海神,而被称为瘟神的,却

  • 古代人的“求生欲”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求生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很多无奈,不得不说求生欲从地球上有生物以来所必备的。求生欲虽然是遇到危险以求自保的举动,可求生欲也使人们不断的征服大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求生欲不但是遇到危险的本能,也是让人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如今生活在安全环境的人们,因为一些日常琐事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殊

  • 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熟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两军对垒都有一些规矩,比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等。其中最让人们熟知并不解的就是下战书了,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呢?下战书为了降低损失可能你会奇怪下战书不是为了消灭对方,怎么下战书会为了降低损失。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事之时,下战书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这时诸侯国

  • 乾隆时期清朝打赢过什么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平定准噶尔彻底解决准噶尔蒙古部,迫使战败的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将北疆纳入中国版图,置伊犁将军驻扎北疆,移民实边,加强控制,夯实了国家多新疆的行政。2.平定大小和卓大小和卓祖先是中亚的阿帕克和卓,传教进入天上南路,在叶羌汗国支持下,成为天山南路宗教领袖,妄图称王称霸,阿帕克和卓之孙玛罕木特被准噶尔

  •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