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
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新罗,攻占新罗33个城池,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薛仁贵等大将率领大军,攻击高句丽和百济。在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了百济、高句丽后,唐高宗将这两个国家的领土纳入大唐版图,派兵驻守。
高句丽和百济两个国家的残余势力,都有过复国运动。668年,大批高句丽残余势力妄图复国,公开叛乱反对唐军的统治,并得到新罗国王金法敏的支持。百济灭亡后,旧臣鬼室福信将在日本做人质的扶余丰接回为王,并请日本派援军帮百济复国。663年,倭国倾2.7万全国精锐进攻新罗,唐将刘仁轨在熊津江口与日本激战,4战都以唐军胜利告终。
在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新罗一直以朝鲜半岛的霸主自居,欲图从唐军手里夺取昔日高句丽和百济土地,统一朝鲜半岛。而且,昔日盟友的新罗,觉得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唐朝对其产生更大的威胁。
新罗不仅支持高句丽战士,支持残余反抗力量,而且在672年,新罗公开撕毁盟约反唐。新罗国王金法敏派大军进入唐统治下的百济故土,占领城池,并派军驻守。
唐高宗再次派74岁的刘仁轨率领大军远征新罗,大破新罗军,新罗国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谢罪。而此时,唐朝正在与吐蕃交战,有意将军事力量向西转移,最终决定在朝鲜半岛上进行战略收缩,676年唐朝将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默认新罗对大同江以南的统治。
其实,大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获益最大的是新罗,不仅消除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进攻,并且最终在唐朝默许下,统一了朝鲜半岛,这个差点被灭亡的新罗,开创了“新罗统一时代”,以唐朝诸侯国自居,常常用“大唐新罗国”等作为全称。
答案是3年。
唐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与新罗联合灭亡高句丽。十二月,“剖其地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复置安东都护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
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镇抚辽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
新罗叛乱,唐军平乱吐蕃和新罗的介入打乱了这一局面。是年,吐蕃北犯吐谷浑部,朝西陲震动。就在唐廷商议西援吐谷浑时,新罗开始侵扰唐熊津都督府所辖的前百济旧地,唐朝遣使问罪,新罗“遣钦钝角干、良图波珍餐入唐谢罪”,同时暗中却在鼓动高句丽遗民叛乱,唐朝新罗战争爆发。
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唐廷派薛仁贵率军西援吐谷浑,辽东防务一时空虚,高句丽遗民“大长钳牟岑率众反,立藏外孙安舜为主”。这样,唐朝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局,而新罗利用唐军暂无暇南顾之机,于唐咸亨二年(671年),攻占了泗要塞,并建立了所夫力州,占领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土。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朝派高侃、李谨行率偏师前往辽东平叛。经过四年的战争,才最终平定了高句丽遗民叛乱。唐上元元年(674年)正月,唐朝派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率军南伐新罗。在累战不利的情况下,新罗王金法敏被迫遣使入朝谢罪。唐朝既往不咎“复法敏官爵”。唐上元三年(676年)二月,又正式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即今辽宁辽阳)。
安都都护府西迁,唐军回撤唐朝战胜新罗,为什么还要将都护府北迁呢?这应与两国在半岛的实力消长有关。虽然唐朝整体国力远胜新罗,但随着吐蕃在西南的崛起,唐廷已经不能全力经营半岛。是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就在都护府迁离平壤的次年,“仪凤二年(677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将刘仁轨调往西线以防御吐蕃。唐倾力与吐蕃交战,对东境自然采取守势,不愿与新罗在半岛长期对峙,空耗人力、物力。因此,在新罗称臣谢罪的有利条件下,将都护府迁离平壤,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671年平叛,677年撤军,一共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