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两军对垒都有一些规矩,比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等。其中最让人们熟知并不解的就是下战书了,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呢?
下战书为了降低损失
可能你会奇怪下战书不是为了消灭对方,怎么下战书会为了降低损失。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事之时,下战书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这时诸侯国众多,多就代表诸侯国的土地不多,人口稀少,加上此时天子还有威严在管控局势,基本上诸侯国都不会大动干戈发动战乱。
各大诸侯国之间开战的缘由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各诸侯之间发生口角的小事也会发动战事,但是呢对于各个诸侯来说人口是至关重要,人口少随便受到一点损失各诸侯都是心疼不已。
为了利益也好为了出气也罢,此时诸侯发动战争的场面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场景,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战场厮杀。其实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场面很小,人员也不多,双方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对方,而是让对方知道实力强弱。
所以一般会以君子之战的借口先给对方一封战书,让对方有所准备,两军交战只是展现实力,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强大。
下战书为了师出有名彰显正义下站书在春秋时期已成了一种君子之战,所谓君子也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约束,不义之战势必会为天下人所不耻,所以双方若发动战事不但要履行君子之战还有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此时战书的意义比之前可谓是更加重要,下战书不但可以降低双方的损失,还可以把战事原因向天下人表明,以战书来堵天下悠悠之口。
往往战事跟道德绑架在一起时,战事之中的任何细节都会跟道德有所关联,比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杀俘虏等成为道德共识。
倘若两军对战之时哪一方有违背道德,做出不义之举,这一方就会被其他诸侯群起而攻之,所以两军对战下战书成为一种习惯。
下战书不但但要表明争斗地点还要表明原因,让天下人公平去判断此战事是否违背道德,自己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变成正义的一方从而师出有名。
下战书为何慢慢会变成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威严已经到了可有可无之地步。
诸侯国之间随着繁衍生息,人口大幅度增加是之前的几倍甚至于几十倍,人口多自然军事力量也随之变强。
此时各大诸侯各自为政不再受周天子约束,实力的增强必然也会增加野心,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充领土抢夺资源,战事越来越频繁,频繁之中为君子之战而生的战书自然会成为历史。
诸侯之间为了扩大战争的成果,在有效的消耗对方的同时避免自己的损失,由下战书让对方有所准备变成了出其不意,奇兵制胜。此时的战事不在是为了彰显实力而是为了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在奇兵之下占领对方的资源。
不是古代打仗喜欢下战书,现代战争同样也是如此。因为不宣而战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不宣而战的恶果在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不宣而战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斥责日本是最卑劣的民族。在国会演讲时,罗斯福多次强调,日本偷袭珍珠港是蓄谋已久,但是直到偷袭结束,日本才向美国宣战,这就是欺诈。我们看罗斯福在国会演讲时所说的话
昨晚日本进攻了马来亚半岛,昨晚日本进攻了香港,昨晚日本进攻了关岛,昨晚日本进攻了菲律宾群岛,昨晚日本进攻了威克岛,今晨,日本进攻了中途岛。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蓄谋已久的攻击……根据日本的请求,他们仍在寻求政府与天皇会谈,以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就在瓦湖岛之后的一个小时,日本驻美国大使还向国务卿提交了正式回复。历史将会作证,进攻是蓄谋已久的精心策划的。军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你的军事可以用尽一切手段,兵不厌诈。但是你的目的一定要有足够的正当性,哪怕只是包装出来的正当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激励自己的士兵,瓦解别人的士气。否则即便是打胜了,政治目的仍然是达不到的。
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国会一直担心被卷入战争。虽然很多人都看出来美国最后必然要参战,但是并没有那么急切。而且即便美国参战,也未必会有那么高的热情。但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当时美国的征兵广告就一句话:祖国需要你(IwantyouforUSarmy)。
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美国青年争相参军,甚至有些没有通过的人都自杀了。而美国百姓也积极为战争筹措军备物资。在战争期间,由于钢铁短缺,美国百姓自愿拆毁了自己家的围栏,汽车,甚至铁锅都送到金属回收站。
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处于世外桃源的美国百姓根本不会有这么高的热情。而罗斯福如果强行试图把美国拖入战争,甚至会引起民众的反弹。正是由于日本的不宣而战,彻底惹恼美国人,美国全票通过了对日宣战。
宣战的目的不是说战争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借口,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因为你最终要达到政治目的还是需要大多数人的拥戴,除非你能把这些大多数人都杀光,但是它只会让你事倍功半。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过这么一段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楚国攻打随国,并非是一句“我蛮夷也”就一句话盖过去了,楚王实际上是给出了理由的,他是斥责王室不公。虽然他自己号称蛮夷,但是还是希望得到王室的承认的。只有王室承认他才能名正言顺。
这一次是楚国强势,但是到了楚国弱势的时候呢?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楚国。楚王派屈完出使到齐桓公军中。屈完问齐桓公为什么讨伐楚国,齐桓公说:“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苞茅,周天子曾赐予齐太公征伐大权”。这明显都是借口,但是楚国屈服了,然后又承认错误,还保证以后一定按时上贡。
无论是齐桓公尊王攘夷还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一支军队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是注定不能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的。
就像抗日战争期间,国军打的也非常顽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为自己的民族而战,败了就成了亡国奴。但是在内战时,他们可以成十万,甚至数十万的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败了也还是中国的公民。
而战书的目的就是告诉自己的士兵,以及对方的士兵,还有处于观望态度的天下人,在为什么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