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29 更新时间:2023/12/24 8:25:43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

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

通过对郑州中牟古城的变迁、黄河故道的迁移以及史料对于官渡之战的记载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豹眼认为,官渡之战发生在新乡阳武县的概率更大。

01

史料记载的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携战胜幽州公孙瓒之余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随后,曹操做出对抗袁绍的战略部署:

臧霸自琅琊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以牵制袁绍,巩固右翼。

曹操率军进占冀州黎阳(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北岸),命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以阻滞袁绍大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曹操把主力驻扎在官渡一带构筑营垒,以阻挡袁绍正面进攻。

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曹操防御策略与本题无关,就不多嗦啦。但黄河这些渡口却需要说清楚。

每一处重要渡口,起码是重要的集镇,甚至是城池。官方在这里设置管理机构,负责收缴赋税、管理治安,甚至是派兵驻守。许多地方习惯上被称作官渡,其意是官府治理的渡口,以官渡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前很繁华的渡口,可能后世仅仅存在一些遗迹,甚至踪迹全无。这也是后世无法考证真实历史的原因所在,官渡也就是这个情况。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泄露,曹操诛杀了车骑将军、事件始作俑者董承等人,刘备惧怕逃亡徐州,反叛朝廷。曹操为了解除腹背受敌的困境,率领五千精骑东击刘备。刘备败逃袁绍,关羽被俘投降,刘备家眷被俘获。

200年四月,袁绍命陈琳书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并发布后,随之派遣大将颜良郭图淳于琼从黎阳渡过黄河,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把守的白马。曹操率领轻骑兵突袭袁军,关羽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然后曹操将百姓迁徙,沿黄河向西撤离。

袁绍派文丑与刘备率军追赶到延津南,在南阪(白马南)追上曹操。曹操不足六百骑,以计斩杀文丑,刘备败走,曹操顺利回到官渡。

这些战斗都是在黄河以南发生,是官渡之战决战的前期战斗。

袁绍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袁军抵达阳武;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此展开拉锯战,互有攻防,相持不下。

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战役的地点在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之南。

从今天的地理地图来看,阳武是在黄河以北,而在黄河之南的是中牟县。

以此来看,毫无疑问是在中牟发生的,但从战役过程来看,就存在疑问啦。这就是官渡之战,是在阳武发生的还是在中牟发生的争议由来。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运粮,夜宿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曹操火烧乌巢就不必多说了,这里明确了袁军大营是在离故市、乌巢约20公里的位置。

20公里的距离就证明了官渡只能是在阳武县内,而绝不可能在今天的中牟县。

因为袁绍的粮草应在在大营的后方,也就是在官渡的北、东北方向,不可能跑到官渡南或者东南方向。乌巢、故市在延津境内,离延津20公里到不了中牟,只能是在阳武。

但问题是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以南,而阳武却在黄河以北。

在豹眼看来,这是因为黄河故道迁徙导致的原因,而且历史上的中牟也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的位置。

02

中牟古城的变迁

据《汉书地理志》关于河南郡中牟县的记载:

赵献侯自耿徙此。该史书认为:河南中牟就是赵国都城中牟。

《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等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云:

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他认为赵国的中牟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黄河以南郑州的中牟。

古中牟县虽然隶属河南郡,却在黄河以北。

中牟(zhōngm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都。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赵国于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后于公元前386年迁至河北邯郸。中牟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是由原都城晋阳迁至,后又将都城迁到了邯郸。当时的中牟城在今天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

有史料记载,中牟约始建于春秋初期,是齐桓公所建,后为晋国所占据。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

晏子适晋,至中牟。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在鹤壁发现了一些中牟遗迹。

通过这些史料及考古,说明了一点:中牟县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在黄河以南。而且鹤壁是在延津、滑县北面,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的位置去。

有资料也介绍了中牟在历史上有古城、新城和今城之说。也就是说,今天的中牟并非是历史上中牟古城和中牟新城。

以此推断,中牟官渡是历史上中牟古城或新城的官渡,并非是今城的官渡。

这样看来,历史上的中牟官渡,大约就在鹤壁之南阳武县的地盘上。

但问题是中牟也在黄河之北,而官渡之战却发生在黄河之南。但黄河南面的官渡隶属于黄河以北的中牟,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除了古代中牟不是今天的中牟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黄河故道的迁徙。

那就再看一下三国时期的黄河,曾经是在今天黄河位置的北面还是南面。

03

黄河故道的迁徙

按《水经注河水》记载:

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濮阳、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这就是说,黄河从河南滑县向东如海。滑县就是冀州黎阳,是颜良等人渡过黄河的地方。也就是说,今天的黄河远远南移了,三国时的黄河在今天黄河的北面。

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西汉文帝到东汉初年就相继发生了四次大的改道,其中三次发生在濮阳境内。但通过一些资料来看,黄河改道一般是在濮阳以下地区,曾经几度改道经过淮河入海,这是大开脑洞的事,但在濮阳上游改道较少。

史料记载,洪水在今天的鲁西、豫东地区泛滥了近六十年,东汉明帝才在永平十二年(69年)命王景修渠筑堤,从荥阳到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了东汉大河,这在《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都有记载。

从黄河迁徙及治理的历史资料来看,很少见到关于郑州地区的记载,也就是说,很可能黄河并没有到此一游,隶属于郑州的中牟也就不在黄河沿岸。

还有个习惯的说法,黄河以北称之为内,黄河以南称之为外。河内郡就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南郡一般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

河内郡,为古代郡名,是汉代设立的郡置,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范围为今河南焦作、济源全境和新乡、安阳西部部分地域。综合这些史料,豹眼以为,三国时期的黄河,大致流经的路线是:从武陟以南、荥阳以北流出,经过阳武、延津、滑县、濮阳,最终经过山东滨县入海。

由此豹眼认为,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以南,属于阳武的地面上,也属于古中牟县的地盘上,但不是今天中牟县的地面。

特别是故市、乌巢在延津地面,袁绍大营离此仅有20公里,官渡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县的地方去。今天的延津与中牟之间隔着原阳县,这个原阳就是阳武。

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今天的中牟离延津大约60公里,中间隔着阳武。延津之南20公里,恰恰就在阳武的界面上。

因此,官渡之战应该是在阳武发生的,也就是在新乡,而不是今天的中牟,也就不是郑州。

今天,黄河已经大幅度南移,中牟还不在黄河岸边,三国时期的黄河远在今天之北,中牟的官渡,离得更远,也就不太可能成为当时的官渡。如果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双方也不太可能在此进行决战。这毕竟不是打野战,找个没人的地方下手。官渡一定是一个紧邻黄河、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且具备基础防御设施。

因此,当时的官渡,不太可能跑到远离黄河的今天官渡的位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朝鲜战争,即朝鲜所说的壬辰倭乱,日本所言的文禄·庆长の役。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丰臣秀吉。因为这场战争,东亚各个阵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

  • 隋朝是征服朝鲜半岛而耗空国力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三征朝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急功近利开凿大运河,不顾实际情况劳命伤财,大动劳役,干戈。原因之三是任用奸臣,朝纲混乱,荒淫无度,加速灭亡。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丽(即朝鲜半岛)是消耗国力最大也是国家最后一次被他挥霍的“机会”。好战分子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第四次国库空虚,实在无力支撑,而作罢。一征高丽大

  • 攻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唐军又在朝鲜半岛驻扎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

  • 在古代哪个朝代允许百姓挎刀佩剑?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记着好像五代剩以十六。中国最早的禁武令是秦始皇收九州之兵,铸十二铜人。在随后的朝代里并未禁止百姓挎刀佩剑。唐朝的书生都有佩剑的习惯。如李白。但是,历朝历代都不允许百姓持有弓弩甲胄。一直到宋朝建立,宋代最早的“禁武令”颁布于北宋开宝年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限制民间武装力量的发展,公开下令:“京都士

  • 骑墙术不好玩,皇太极两次征伐朝鲜王国,为何加速明朝灭亡速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明朝后期,后金和大明鏖战。朝鲜奉大明王朝为正朔。朝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和毛文龙是一样的。就是在后方牵制后金,使得后金不能全力进攻明朝。只有先全力征服朝鲜,才能去掉后顾之忧。整合朝鲜和后金的实力后全力攻打大明。明朝失去了毛文龙和朝鲜两个支点后,只能在正面战场实打实的比拼消耗。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只

  • 当时的后金为什么不进攻邻近的朝鲜,反而要进攻比自己大很多的明朝呢?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只要皇太极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的,更何况当时毛文龙与朝鲜关系密切。因此在后金入关之前就曾两次进攻朝鲜,并最终迫使朝鲜与其议和,与明朝断绝藩属关系,转而向后金(大清)臣服。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吧。朝鲜发生政变,与明朝关系弱化朝鲜身为明朝的藩属国,对大明一向比较恭敬,也曾与明朝两面夹击进攻后

  •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瘟疫引起的战争?详细解答一下,感谢大神?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封神榜中,吕岳,制毒练药的神医秘方,使用,瘟疫毒药,偷袭,西岐城,后来,在神仙帮助下,了瘟疫,这就历史的记载,铝岳,被封为,瘟疫,无天大帝的神位,民间传说,除了吕岳,在民间,还一位,瘟神,唉,他就禹强,她知名度不高,很多伙伴甚至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只知道他是传说的,封神间海神,而被称为瘟神的,却

  • 古代人的“求生欲”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求生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很多无奈,不得不说求生欲从地球上有生物以来所必备的。求生欲虽然是遇到危险以求自保的举动,可求生欲也使人们不断的征服大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求生欲不但是遇到危险的本能,也是让人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如今生活在安全环境的人们,因为一些日常琐事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殊

  • 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熟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两军对垒都有一些规矩,比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等。其中最让人们熟知并不解的就是下战书了,为什么古代打仗习惯下战书呢?下战书为了降低损失可能你会奇怪下战书不是为了消灭对方,怎么下战书会为了降低损失。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事之时,下战书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这时诸侯国

  • 乾隆时期清朝打赢过什么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平定准噶尔彻底解决准噶尔蒙古部,迫使战败的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将北疆纳入中国版图,置伊犁将军驻扎北疆,移民实边,加强控制,夯实了国家多新疆的行政。2.平定大小和卓大小和卓祖先是中亚的阿帕克和卓,传教进入天上南路,在叶羌汗国支持下,成为天山南路宗教领袖,妄图称王称霸,阿帕克和卓之孙玛罕木特被准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