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乡试

乡试

(1)干王改制前,太平天国实行县、省、京三级考试制度,其名目仍袭用清制,这时的乡试即省试。《贼情汇纂》:“乡试中者无定额,亦不论门第出身,取中即为举人。一名授军帅之职,二名以下授师帅之职。……于甲寅年凡试(安徽、湖北)二省,……其试文亦如八股,诗则试帖,惟题目皆出伪书,不本四书五经及子史文集。……各处人皆许入试,仅于一日试一场,取中者俱不复试。其应试者……无不入彀。在湖北乡试入场未及千人,取中者八百余名”。

有关“乡试”的历史故事

  • 他是明朝著名的贤臣,但却是混得最好的乡试落榜生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是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并非是唯一途径,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曾经是科举落榜考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

  • 清朝最大清官:从乡试未过到两江总督,死后几万人相送二十里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

  • 《乡试后自巩还田家,因谢邻友见过之作》原文、译文及注释

    鸡鸣出东邑,马倦登南峦。落日见桑柘,翳然丘中寒。邻家多旧识,投暝来相看。且问春税苦,兼陈行路难。园场近阴壑,草木易凋残。峰晴雪犹积,涧深冰已团。浮名知何用,岁晏不成欢。置酒共君饮,当歌聊自宽。

  • 1537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巡抚顾璘声称其有将相之才,背地里竟安排主考官让其落榜。三年后,张居正却对顾感激不已!

    张居正打小就聪慧过人,5岁能作诗,10岁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上秀才,是荆州远近闻名的神童。他12岁那年写的小诗《题竹》,无意中被时任湖广巡抚顾璘看到,惊为天人,叹道:“此异人也!”顾璘本就是惜才之人,于是对张居正起了结交之心,开始留意他。第二年,张居正因参加乡试来到武昌,被顾

  • 古时乡试第一名叫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一般,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

  • 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古代科举考试等级及排名)

    古代科举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考过了能得到什么头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以选拔官吏。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依据,简要介绍。一、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

  • 侯方域参加乡试

    明代死亡后,侯圆域流浪江北,明亡后列入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晨应举侯令郎,忍对于桃花道李喷鼻。”早年得悔此举。古按:辛卯(逆治八年)侯圆域应河北城试,闱中所做策论五讲!具载《壮悔堂文散》第八卷。当时逆治甫止亲政而还没有成年,故试策尾以《勤于念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

  • 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这次,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

  • 大明首辅乡试落榜 竟不是因为文章不好!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湖北乡试在武昌举行,主持乡试的是湖光巡抚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这次主持考试,一个特殊的考生受到了他的特别关照,但关照的方式不是提拔,而是让他“落榜。”这个特殊的考生就是后

  • 第一次乡试,湖北巡抚顾璘故意让张居正落榜,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古代衡量人才,第一要看相貌。所谓相由心生,五官端正,天庭饱满,地角方圆的,是上等的相貌,面相不端的人上不了台面。张居正眉目清秀,面相俊朗,在湖北巡抚顾璘面前顺利过关,巡抚可是主管一省军政的封疆大吏。接下来,就是面试,测试张居正才干。顾璘先考问了张居正读书的情况,出了些对子,然后询问些文章和时局的看法

  • 清朝何人有武科举乡试应试资格?八旗子弟又为何不能参加武科?

    在清朝,武科选拔有250余年之久的历史,始于顺治元年。顺治帝在继位后没多久,便一纸诏书昭告天下:明朝时期定下的武科自此正常举行,并规定于每年的子、午、卯、酉年举办武乡试,在辰、戌、丑、末年举办武会试。京卫武学官碰到乡试的年份同样也可以参与科考。顺治二年四月,担任兵部侍郎一职的朱马喇根据规定题请开武乡

  • 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公元1537年也即明朝嘉靖十六年,主持湖北武昌乡试的湖广巡抚顾对一个考生进行了“特别关照”:他故意将那个优秀考生的优秀试卷从录取的最高名次上划掉,让他落榜。奇怪的是,两人此前没有仇怨,甚至还是忘年交,相当赏识那个考生的学识与谈吐,那为什么他还要亲自出手让考生落榜?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

  •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一份明代乡试录,揭科举教育的不平衡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明成化七年(1471年)秋,辛卯科乡试开始,这是明代科举“三载一开科试,岁当大比”年,也就是三年一次的广西全省科贡考试开始,俗称乡试。本科乡试中举五十五人,来自当时广西十二个大行政中的九府,桂林府有二十四名,柳州府、南宁府各六人,庆远府、梧

  • 清朝乡试阅卷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的乡试,各省在农历八月举行,初九、十三、十五日连考三场。中式为举人者,便有了永久功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因而阅卷工作也就极其重要了。道光帝曾下谕指示阅卷工作,称“士子握椠怀铅,三年大比,一经屈抑,又须三年考试”,试官若“于落卷漠不关情”,&ldqu

  • 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沈德潜,17次参加乡试66岁才中举

    他22岁中秀才,之后连续17次参加乡试均落榜,直到66岁终于中举,次年联捷中进士,跻身官宦。他政绩平平,却在半年间由从七品升为从四品;致仕(退休)后加尚书衔,特许建生祠;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可谓荣极一时;但却在死后9年卷入《一柱楼诗

  • 李时珍为何弃文从医:乡试多次均惨败 恐惧科举

    稍微读了点书的人,大多知道大作家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然而大家却未必知道李时珍在从医之前也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只不过他不是弃医从文,恰恰相反,他是弃文从医。李时珍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医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这本书给后来的从医者带

  • 李时珍为何弃文从医?乡试多次均失败 体弱多病

    稍微读了点书的人,大多知道大作家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然而大家却未必知道李时珍在从医之前也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只不过他不是弃医从文,恰恰相反,他是弃文从医。李时珍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医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这本书给后来的从医者带

  • 蒲松龄为何到了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何一直不能通过乡试?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蒲松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清朝名臣左宗棠,3次参加会试,全部名落孙山,终生只是一名举人身份。晚年时,慈禧太后“科外开恩”,赐予了他一个“同进士”身份,这才圆了他的进士梦想。可是,与蒲松龄相比,左宗棠算是一个幸运儿了。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

  • 明朝状元姚涞简介:曾主持北冀乡试,当时取士甚多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